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綦江:野生动物驯养蓬勃兴起


    野生动物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既可有效保护野外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又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庆綦江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围绕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及利用大做文章,眼镜蛇、小香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风生水起,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围绕眼镜蛇打造产业链

    綦江城南,宛若玉带的郭扶河绕过青山绵延约5公里后,急剧转弯向东南方奔流而去。篆塘镇就坐落在这急弯之处。

    在綦江乃至全市的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版图中,篆塘镇算得上一个重要注脚。以眼镜蛇为代表的特色养殖,让这个一度沉寂的小村镇摇身一变为致富地,甚至引来了央视等全国媒体的聚焦。

    41岁的杨勋伦正是其中的“焦点”之一。2008年,瞄准养蛇商机,在外打工多年的杨勋伦投入全部身家,从海南买来1000枚眼镜蛇蛋,回到家乡篆塘镇走上了养蛇之路。当时,由于受2002年非典的影响,全市蛇类的驯养繁殖手续都已停止办理。但是,当地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一方面考虑到在本地区没有眼镜蛇野生物种,不会造成本地野生资源被破坏,另一方面蛇类的驯养繁殖及开发利用的确有很大的价值和前景,于是在抓紧向市林业局汇报情况求得支持的同时,决定帮助杨勋伦先期开展驯养繁殖试验。就这样,綦江的眼镜蛇驯养迈出了第一步。

    “蛇蛋买来三四十元,孵化后喂一年的成本七八十元,一年后长到三四斤就可以卖,每斤200多元,一条蛇可卖近千元。扣除喂养、人工等成本,一条眼镜蛇的纯利润超过500元。”多年辛苦打拼,杨勋伦的付出显然没有这几道数学题那么简单。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最初的1000条发展到如今的眼镜蛇、水律蛇、大王蛇多品种共7.5万余条,年产值4000余万元,杨勋伦成了远近闻名的“蛇王”。他的能达蛇场也成为西南最大的蛇类驯养繁殖基地。

    杨勋伦养蛇成功,附近村民络绎不绝上门学艺。有的村民在杨勋伦的蛇舍打工,同时学习养蛇技术,还有人则想给蛇提供食物。在篆塘镇,有的村民养起了牛蛙,有的则养起了鸡,专门为眼镜蛇场供货。

    随着杨勋伦驯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周边镇村自发学习眼镜蛇驯养技术,眼镜蛇驯养户逐步增多,綦江区政府随即开展了深入调研,将眼镜蛇驯养纳入全区特种养殖的重点项目,积极引导形成产业。不仅将眼镜蛇驯养繁殖纳入到产业化扶持项目,给予各种资金倾斜,还制定了驯养规模达到30万条的发展目标,使綦江成为成渝地区最大的眼镜蛇养殖基地。

    眼镜蛇养殖的不断兴盛,为篆塘人带来的不仅是就业的机会、收入的增加,更为篆塘镇的经济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

    围绕眼镜蛇产业打造产业链,篆塘下了更大一盘“棋”,其中之一就是深加工。比如杨勋伦就与一家制药企业进行合作,仅蛇毒提取这一项就增加收益5倍以上。“蛇毒提取是最有效益的一项。此外,还在发展蛇酒泡制、蛇肉罐头加工等。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已有多家企业表达合作意向。”篆塘镇负责人说。另外,篆塘镇还在围绕眼镜蛇发展旅游,建设农家乐,发展眼镜蛇餐饮。

    野生动物驯养成经济新增长点

    对于綦江来说,眼镜蛇产业的勃兴演绎的不仅是一道经济命题,实际上更投射出一个生态课题。

    “野生动物是除林木之外最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野生动物经过驯养繁殖后,不仅可以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为农户增加收入,是最能体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之一。”綦江区林业局负责人表示。

    秉持这一理念,近年来,綦江在依法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三有”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及利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从无到有,规模逐年扩大,既为农村经济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也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据介绍,目前,綦江区共完成眼镜蛇规模化养殖场建设4家,场地规模达8000多平方米,眼镜蛇养殖数量达10万多条。

    有了规模以后,在区林业局等部门的引导下,綦江的眼镜蛇养殖开始向高效益转型——变过去的一家一户自发养殖为规模企业组织养殖;实现由单一常规品种到多品种养殖;突出科学生态健康养殖;同时,把科技普及推广作为产业发展的推进器,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齐头并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野生动物 林业 品种 生态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