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我最幸福的事”


“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我最幸福的事”    农村新报讯 记者秦罕强 肖敏 吕博林 通讯员罗芬芳 吴喜梅

    不要“铁饭碗”,回乡拔穷根

    大同镇李山村距蕲春县城70多公里,海拔800多米,650人,耕地427亩,人均不到1亩。
    曾经的偏远和贫穷,让人望而却步。那时,村里的小伙子找不到媳妇,大姑娘却总是想着赶紧嫁出去。村民甚至穷得买不起塑料盆,就在地下挖个坑,铺块塑料布当澡盆洗澡。田祥森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1976年,24岁的田祥森放弃在乡镇民政办端“铁饭碗”的机会,回村挑起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你爹去世早,乡亲们帮衬了我们多年,你要尽力报答!”老母亲反复叮咛。
    那时村里“集体是个空壳子,对外是个债坨子,家家住的土坯子”。换个路子,把部分好田好地调出来种茶,是田祥森上任后的第一着棋。他当时承诺:“调田的农户,每亩每年补偿1000斤稻谷。”“3年后,让种茶的乡亲大把数钞票!”
    一晃30多年过去了,茶园已经是李山村的“聚宝盆”,人均纯收入已从田祥森上任时的86元增长到去年的9886元。8月28日,记者来到李山村采访,田祥森特意带我们到村里的最高处。
    放眼望去,山脊上遍布的茶园郁郁葱葱,山脚下别墅式的农家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柏油公路穿梭其间,串起一个个村落,一户户农家,一个新李山展现在人们面前。

    咬牙与穷斗,造就新李山

    从1976年田祥森任村支书那天起,他就决心改变村里落后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数十年来,田祥森锲而不舍。他带着村民“摸着石头过河”,种过烟叶,养过山羊,“折腾”过很多事,承受过不少失败的煎熬,但李山人依山致富“痴心不改”。
    上世纪80年代,田祥森考察发现,茶叶的产值是水稻的8倍,决定带领村民兴茶致富。消息一传出,村里一下子炸开了窝,质疑声、反对声一片,“茶叶能当饭吃?”“卖不出去怎么办?”“日子刚好过点就当败家子!”曾经讨过饭的亲叔叔举着棍子追打他:“我好不容易吃了几年饱饭,你又要我打饿肚。”
    重重阻力面前,田祥森坚持不放弃。他首先将自家的五六亩田地拿出来种茶,又不厌其烦地一家一家上门做村民工作,并公开承诺,“茶树苗由村里出,田地补偿标准不低于种粮纯收入,不兑现找我算账。”为了彻底打消村民的顾虑,他将承诺变成协议,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

    第一年,茶叶几无收获。为凑齐买粮食的钱,他取出仅有的2000元存款,卖掉自家一头牛和两头猪,连妻子陪嫁的一对耳环也卖给了货担郎。在他的带动下,村委会主任田飞龙、党员田德志也拿出部队转业费,终于给群众按时兑了现。
    经过摸爬滚打,李山村如今建成了800多亩优质高产茶园,茶产业给村民带来了滚滚财源。
    “田书记带着我们干,我们收入节节高。”村民李新华说,当年腾地办茶园的农户,至今仍然按照每亩补1000斤稻谷执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也由这些农民享受。李新华家4口人,有三个人“赚茶钱”。妻子在茶场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两个女儿放假回家碰上摘茶时节,一天也能挣几十块零用钱。

    乡亲们富了,田祥森乐了

    村民们说,田书记真是一心为了村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当年,村里发展茶叶遭遇资金难题,田祥森贡献出全部家当;村里有钱了,但田祥森还是拿着1000多元的工资。逢年过节,他还给孤寡老人、贫困户和小孩买东西。田祥森说,为了钱就莫当村干部,为了钱就不配当共产党员。
    如今,大多数村民富裕了,但还是有个别困难群众。村民梅春花家有10口人,前几年建新房缺钱,田祥森给了她2000元。2009年,由于没交费,电视台停了她的有线信号。田书记知道后,马上协调,帮她家接通了信号。“我们与田书记不沾亲不带故,可他大事小事都想着我们,帮着我们。”
    贫困户每家都有人拿工资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村茶场有较固定的工资收入,尽管已经承包给私人,但田祥森跟茶场约定:村里的特困户必须一户收一人,每年收入不得低于两万元。这一“约定”,让村里30多个贫困家庭有了收入保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园 茶叶 稻谷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