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图文:“藜蒿第一村”的秸秆还田行动


图文:“藜蒿第一村”的秸秆还田行动——农技课堂走进阳新县宝塔村    农村新报讯 记者朱萍 樊涛 通讯员王新华

    前言

    古人云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农为邦本,食为民天。农民四时劳作,祈求五谷丰登,靠的就是这片肥田沃土。
    遗憾的是,数据显示,湖北省有80%的耕地有机质缺乏,90%的耕地缺钾,47%的耕地缺磷,土壤酸化日趋严重,这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着直接关系。
    耕地养分失衡!基础地力逐年下降!土壤酸化板结日趋严重!农产品品质严重下降!这一严峻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也引起了广泛重视。
    国务院近期提出:全面推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近年来,中央和省委实施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安排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
    从省土肥站获悉,近年来,全省利用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提升土壤有机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又将在全省30个县、市实施秸秆还田腐熟技术300万亩左右,但与全省耕地总面积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耕地保护与提升任重而道远。
    8月底,农村新报《农技课堂》走进阳新县,亲身感受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给这里带来的深刻变化。

    驱车疾行,蜿蜒的富水河畔,满目苍翠,遍地藜蒿。
    这里是“荆楚藜蒿第一村”——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8月26日,农村新报《农技课堂》走进宝塔村。
    “这都是8月初刚刚移栽的藜蒿 (湖蒿),春节前后可收获。”村支书明廷旺不无骄傲地介绍,宝塔村从2001年开始种植藜蒿,如今全村477户种了2万多亩藜蒿,武汉市场近七成的藜蒿来自宝塔村。
    “一个棚八分地,去年平均产值8000多元,最好的能达到1.5万元!”明廷旺说,藜蒿已经成为宝塔村人发家致富的 “黄金草”。
    然而藜蒿第一村,已经开始有了危机和困惑。
    “感觉这几年土地越来越差了,土壤板结到硬邦邦的,连拖拉机都翻耕不了,要用挖土机来挖!藜蒿种下去发黄,不长个甚至是死掉,为了提高产量只能拼命追肥。”蒿农舒林玉种了17个棚的藜蒿,她告诉我们,自己刚开始种藜蒿的时候肥料钱只要5000元,去年则花了1.1万元,但产量还不如从前。
    村主任柯昌刚,同时也是村里的藜蒿质检员。他低下身子摘下一棵蔫黄的藜蒿,十分惋惜,“这几年种植技术提高了,但黄叶病也多了,产量怎么也上不去,病害也越来越严重。”
    “你们看,土壤发红、发绿又板结,归根结底,是滥施化肥和除草剂惹的祸。”现场指导的农艺师胡定志告诉前来听课的蒿农。
    胡定志感慨道,由于宝塔村连续种植了十几年的藜蒿,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肥料,必然导致土地肥力衰减、藜蒿品质逐年下降,而通过拼命追肥提产量,更是“饮鸩止渴”!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据阳新县土肥站贺文杰副站长介绍,阳新县近年来在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同时,也尝试藜蒿秸秆还田解决蒿田板结难题,目前已初见成效。今年5月,柯昌刚在县土肥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带头在自家8个棚施用秸秆腐熟剂,他先将藜蒿秸秆粉碎撒上秸秆腐熟剂平铺地面后旋耕,再种上藜蒿。
    “种下去二个多月,我家的藜蒿没有发生病害,长势明显比周边的要好!”尝到甜头的柯昌刚,带领大伙观摩他的大棚。
    胡定志告诉蒿农,如果坚持使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2-3年,同时加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农药,到时候将会感觉到脚下耕地会变得疏松,土壤中的有机质会大幅提升,地力也会得到恢复,藜蒿病害会明显减少,不论是产量和质量都会显著提高。
    “真的是要跳出滥用化肥、农药的老黄历了,给子孙后代留一些好田啊!回头我就试试秸秆腐熟剂!”79岁的老农吴作春感触很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发酵 耕地 化肥 水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