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决战插花之贫


决战插花之贫    农村新报讯 记者徐思弘 通讯员何英

    2001年,宜昌市夷陵区撤县设区。亦城亦乡,山高林密是夷陵的特殊格局。在全省吹响精准扶贫号角之时,夷陵如何打赢这一场攻坚仗?7月底,记者深入夷陵区分乡、黄花等重点贫困山区,探访其在靶向精准扶贫上的创新做法。
    富裕夷陵与插花之贫
    2001年,夷陵“洗脚进城”了。
    原先的的宜昌县改县设为夷陵区,并入宜昌市。由此,拉开了宜昌市建设长江中上游特大城市的序幕。按照规划,到2030年,宜昌市城区人口将达到300万人。
    作为一个仅54万人的县区,夷陵区的经济实力与财政收入令人艳羡。2014年,该区GDP达到441亿元,国税收入16.6亿元、地税收入20.7亿元,分别居省内第二位和第三位。
    除此,它所拥有的几个数字,在全省独一无二:一个区有稻花香、萧氏、三峡国际旅游茶城3个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中国知名商标。它还是中国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面对这些光鲜的数字,有人问,夷陵还需要扶贫?
    对此,区委区政府一班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区委书记刘洪福说,夷陵区是我省典型的插花贫困地区,至今有省级贫困村26个,贫困人口3.12万人,占到农业人口的9%。全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占1/3,最高的接近3000米,这些高山上仍然住着少数贫困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区富了不算富,只有广大农村、农民都奔小康,夷陵才能真正实现习总书记所说的‘幸福’,真正实现全区所有人的小康。”2014年初,刘洪福在全区精准扶贫会上发起总动员。
    书记卖花海的背后
    阳春3月,正值油菜花开时节。
    一场主题为“缤纷四季 乡约夷陵”的乡村游在分乡镇精彩启幕。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刘洪福亲自站台,在推介会上卖 “花海”:“茶乡观光体验游、多彩田园游、奇石观光游、户外休闲游、渡假养生游等一个个乡村游精品线路,一场场土味十足的活动贯穿全年。欢迎大家常来啊!”
    无独有偶,去年柑桔旅游节上,刘书记也带头卖香橘。
    靠山吃山,乡村游是山里百姓最便捷高效的脱贫方式。
    针对全区山多水美,茶多橘甜的区情,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夷陵的“扶贫作战地图”时,提出走城乡一体化、三产业互融、互动、互联之路,在分乡、黄花等重点乡镇发展“农旅结合”、发展产业扶贫。
    帮助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扶持贫困户办农家乐,办不起农家乐的贫困户给农家乐老板供肉卖菜采茶……旅游扶贫,联动城乡。2014年起,夷陵区、乡、村三级联动,打造六条精品休闲旅游农业线路,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带动贫困户摆脱贫困恶魔。
    为了配合全区乡村游,区委宣传部组织专班,各乡镇积极配合,通过媒体、网络、手机报、微信等手机APP、平台,向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进行“轰炸式”推介,引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副区长田红介绍,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全区目前共有农家乐700余家,从业人数约2.8万人,带动2万多农民“入行”吃上旅游饭,年创产值4亿多元,人均增加收入近万元。这其中拉动贫困户2000多户。

    “石头村”变了脸

    分乡镇南岔湾村,别号 “石头村”。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上坡碰老壳,下坡就葳脚,田里毛草多,家人难养活。”作为夷陵区最贫困的三个特困村之一,人们曾经盖不起砖瓦房,家家户户用石头盖房,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7月29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集体整修的石屋,别具一格;统一规划的农家乐,遍布于村落,古朴雅致。
    村干部郭权翠介绍起自家的 “青翠农家东饭庄”,喜上眉梢。“开业大半年,目前纯收入4万元。对面一家的两口了,半年就赚了5万元哩!”
    这里的变化,得益于宜昌30个特困村精准扶贫工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油菜 农产品加工 下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