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梨花香浓 如何飘远


  本报记者 刘艳涛

  愁!永新梨丰收了,却卖不出去!日前,有媒体报道,盛产于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的永新梨出现滞销。

  据果农反映,8月永新梨上市后,不少果农连一半都没卖出去。更让果农着急的是,本地梨不耐储存,常温一般只能存放7天。如果不及时销售,当地果农只能看着到手的丰收果实渐渐烂掉……

  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日益成为山区村庄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然而,这些质量上等的特色农产品却往往“养在深山人未识”,缺乏应对市场的能力。近日记者走进永新镇,探访这个小产业,却看到了一个大问题。

  从“致富梨”到“滞销梨”

  永新镇位于綦江西北部,距城区17公里,属典型的农业镇。1995年以前,这里还一片荒凉,植被稀少,水源缺乏,土地贫瘠。农民人均不到两亩耕地,大都种植水稻、玉米,商品化率很低,人均收入只有千八百元。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当时改变贫困落后状况的必然选择。

  1995年,永新镇开始引进、试种黄花梨。该品种汁多、甜度高、口感好,市场需求旺盛。为了引导农民种植,政府进行了苗木补贴。

  1997年,黄花梨开始挂果。该镇石坪村村支书刘永康对记者说,一亩地可以产四五千斤梨。三分之一梨子买到贵州,剩下的大部分本地销售。单价可买到2.5元到3元,效益颇高,于是农民开始纷纷种植。以石坪村为中心,全镇梨树发展到了近2万亩。

  石坪村位于永新镇以南约5.5公里,人口约1300人,家家户户种植梨树,是永新梨的核心产地,被授予“中国优质黄花梨基地”称号。

  “永新梨就是我们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疗费。”刘永康说,仅梨一项,村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种梨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应该说,多年来,围绕黄花梨产业,永兴镇农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但是,近年来,永新梨却开始出现部分卖难现象,整体效益开始下滑。尤其今年8月中旬,更是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卖难。

  记者在綦江城区一家水果店看到,目前正是各种水果大量上市期,但永新梨销售状况不佳,价格也不高。在水果摊上相比较,永新梨外观不统一,大小不均匀。个头大的,一斤可卖2元,小一些的,则只卖1元一斤。据店主介绍,这种梨不耐储存,损耗较大,再加上外观一般,所以销量不好。

  “去年永新梨卖到3块多一斤,今年最低卖不到1块钱一斤。”刘永康告诉记者,果农卖到每斤1.1元以上才能保证不赔本。

  滞销既是突发也是必然

  当记者致电永新镇政府询问永新梨滞销情况时,镇政府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张光伦回复说,今年6月29日,由于该镇124毫米的特大暴雨,主公路被冲断,导致梨子外运困难。

  记者随后向永新梨主产地石坪村果农证实,村里通往镇里的公路确实被洪水冲毁了,还没有修好。本来5公里的路,现在要绕道20公里,而且路况不好,很多收购商不愿意来收购。农民只好自己挑担子去卖。镇政府随后也进行了一些运费补贴,用于缓解外运难的问题。

  张光伦承认,虽然今年滞销存在突发因素,但永新梨滞销现象:

  首先是管护粗放,梨子整体品质不够好。果农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对梨树的管护不到位,致使梨子个头较小,且不匀称。这极大地影响了梨子的销售,甚至很难进入重庆市区大的农贸市场,只能自行散卖,价格上不去,一定程度上造成滞销。

  其次是树龄偏大,品种开始老化,产品开始失去市场竞争力。目前大部分90年代梨树的生产能力开始下降,产量、品质都下降,且不耐储存,只要遇有恶劣天气、运输受阻等情况,损耗很大,商家积极性就不高。

  永新梨的种植方式也比较传统。据记者调查,全镇只有一家大户,规模种植300亩,其余大部分还是分散种植。2002年10月,当地成立了“綦江永新凤凰梨子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等产前服务,但基本不涉及产后销售。果农主要依靠小贩来收购,或者自己去镇里或县里卖,没有自己的品牌。正如该镇负责人张光伦所说,现在的梨产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的传统产业。

  产业层次提升迫在眉睫

  “永新梨的规模算不上大产业。但却是关系上万农民的幸福生活。”綦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在山区丘陵地区,特色农产品极为丰富,产业规模普遍不大。往往这些小产业才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载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 传统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