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我愿成为一粒种子


  编者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技推广员,倾其一生,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推广科技、研发新品种当中,为的就是农民多打粮,过上好日子;为的就是国家更富强,发展更有底气。也许他现在还没有取得袁隆平那样伟大的成就,但他却在更艰苦的环境中,更困难的条件下,朝着那个方向不懈努力着,尽管已经年逾古稀。今年是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刘世扬的这种精神,更应当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受到尊重。他从事的事业,更应当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本报记者 冯雷 通讯员 陈剑峰 寇保国

  多打一粒粮,让农民多挣一些钱,成为他毕生最大的追求。朴实无华的理想,默默无闻的生活,年复一年的辛劳,还有遇到难题时紧锁的眉头,看到收获时灿烂的笑容——他是我国近百万个基层农技推广员中的一员。他光荣,他骄傲。

  走近这位年已76岁的老人,零距离地感悟刘世扬,给人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洗涤与震撼。

  “刘神经”的务农梦

  1936年2月,刘世扬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东洪乡刘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贫穷、饥饿是刘世扬幼小心灵对这个世界刻骨铭心的第一感受。1957年他退伍后直接考入了信阳农业专科技术学校。本以为从此可以用知识消除贫困和饥饿,没想到刚学完一年的基础课,他们被整建制编入炼钢队伍,刘世扬由一名在校生变成了炉前工。

  后来他回到老家,先后在当时的公社、县农行、计委任职。1981年调任乡民政助理员,由于他爱岗敬业,被四邻八村的群众誉为“咱乡的张思德”。当时的组织部门找他谈话,要调他到县老干部局去工作。上任不到3天,他就找到当时的组织部部长说:“陪老同志钓鱼、打牌、比赛棒球的活儿,实在不适合我。我曾经学过农,还是让我回俺乡农技站工作吧。”当时有人说:“老刘神经有毛病吧?”从此,一个不雅的绰号“刘神经”竟成了他的“常用名”。

  1984年,正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举之年。已经48岁的刘世扬,内心涌动着别样的激动。

  当时的上蔡县农业耕作条件相当落后,农民仍守在鞭打耕牛手扶犁这种粗放的传统耕作方式上。刘世扬认为:“千难万难,老百姓种地不懂新科技要想多打粮是天下第一难。农技推广,看似清闲实难清闲,农技推广处于‘三农’第一线大有可为。”

  为尽快提升农民的科学种田素质,刘世扬带领站里仅有的3名工作人员成了东洪乡机关最忙的人。白天,他骑一辆旧得老掉牙的自行车,奔走于农家村舍,田间地头,三句话不离宣讲新农技、新品种、农资市场新信息,并将散发着油墨味的打印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一个月的油印品用掉纸张1令多,竟成了当时站里的最大开销。晚上回到站里,他的第一要务就是利用乡里的有线广播网,为全乡举办“农技讲座”,全乡家家户户的小喇叭,成为刘世扬宣讲的“第一高地”。仅仅3年工夫,刘世扬在走村入户指导推广农技业务的同时,刘世扬的下村日记竟达数百万字,凡属涉农无所不包。用他自己的话说:“土里刨食,靠的就是天时、地利再加上人为巧种,才能翻翻土坷垃,黄金遍地流。”细品刘世扬的农技推广经,人们不难悟出:一个“巧”字就是刘世扬的秘笈所在。

  1984年小麦备播时,面对当时一些人盯着钱眼、兜售假农资的局面,刘世扬他们自筹资金万余元,微利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农资品,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东洪农技站信得过”。那年春节,是刘世扬弃城返乡上任站长后迎来的第一个春天。

  1986年,刘世扬根据东洪乡的乡情,走访专家,制定了《东洪乡农技站科技推广五年规划》,并广泛征求乡村干部的意见与建议。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张合群在全乡党员、干部大会上颇为感动地激励大家说:“咱东洪乡是个贫困乡,我们不能两眼只盯着国家的扶贫款,我们的脚下是10万亩耕地,我们也有头脑和双手,刘世扬站长为全乡制定的这个5年科技推广规划,就是全乡农业发展的5年计划,更是咱乡自我造血脱贫致富的‘财神计划’!”

  1986年小麦备播时,针对农民年年大播量每亩超过15公斤以上,造成小麦群体大、个体弱,加之施肥单一高氮化,致使小麦倒伏减产的状况,刘世扬在多方求教专家学者之后,详尽地制定了《小麦精量播种和配方施肥方案》。当年,全乡按方案麦播率达94%,平均播量不超过9公斤,全乡仅节约播种就达60万公斤,按每公斤2.5元计算,农民减少投资150余万元。1987年麦收时节,四邻诸乡曾因暴风雨发生小麦大面积倒伏,而东洪乡的10万亩小麦,面对自然灾害却依然增产。刘世扬推广的这套科学麦播施肥方案,让东洪乡的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芝麻 小麦 品系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