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可欢
“脸皮厚”、“嘴巴甜”、“腿脚勤”,这些并非全然褒义的字眼,是陈杏芬对自己的评价。做了10多年村务工作和党务工作之后,陈杏芬似乎对“女村官”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村里建设要资金,我不怕不好意思,带着村干部往上级部门、有财力的乡贤那里跑资金;村务工作有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我耐着性子三番两次去村民家里做工作、解心结。如果说我作为女村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应该是比其他的男干部‘脸皮更厚’,耐心更大。”说到这里,陈杏芬羞涩地笑了。
12年前,陈杏芬还是广东省惠州市汝湖镇南新村一名普通的农民。12年后的今天,她已历任村民小组组长、村民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获得“三八红旗手”、“标兵支部书记”、“奥运火炬手”等多项荣誉。而当中最光荣的,莫过于今年她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以身作则强班子
1999年,作为南新村“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陈杏芬因为脱贫致富的能力突出而被推选为南新村大吕埔小组组长及南新村村委会委员。正如她就职那天在村民大会上所承诺的,在任期内不领村小组的一分钱工资,报酬全部捐赠给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当时村干部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而我工作时打电话的话费,每月就高达三四百块,这在上世纪90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陈杏芬笑着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2002年陈杏芬开始了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两肩挑”的角色,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强班子。“不懂电脑的我教,村务不熟的我带,管理不成熟的我帮。”陈杏芬说。在村党支部现有党员的基础上,南新村每年发展1~2名党员,主要在退伍军人、高学历人才和致富能手队伍中吸收。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开始带领村民尝试发展种植甜玉米,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多亩扩张到现在的3800多亩,甜玉米成了南新村的“摇钱树”,许多村民脱贫致富盖起了新房子,新盖的房屋被形象地称为“玉米楼”。
多方筹资谋发展
为了解决村民行路难和玉米运输难的问题,陈杏芬牵头组织相邻的4个村修建主村道,并主动将自家影响修路的7棵大樟树和其他青苗、果树砍掉。为了说服村民让出自留地修路,她东奔西跑到各家说情,跑坏了一辆摩托车。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让出自留地支持村道的修建。后来村中修建小组道、文体广场等,村民们也无一例外倾囊相助。“农村工作不难做,只要敢于面对,敢于帮助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工作就会得到大家的理解。”这是陈杏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有了项目,还要有资金。陈杏芬把目光放在了外出经商的乡贤身上。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村“两委”都会把回家探亲的乡贤召集到一起开座谈会,把南新村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和建设计划向他们汇报,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细心的陈杏芬平时还会给外出的乡贤发问候短信、送家乡特产,让他们不时感受到家乡人的温暖和热情。“她经常带着我们村干部去乡贤家登门拜访,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好意思开口向他们要钱支持家乡建设,就她敢开口。”村干部林俊来告诉记者。
一心一意为群众
虽然看似刚强,这个“铁娘子”也有柔情的一面。“生了小孩之后,孩子就是女人的天。”陈杏芬谈到家庭时一脸幸福。然而,有时候这个“天”与工作发生冲突时,陈杏芬却总是忍痛选择了后者。2005年7月,台风“圆规”登陆惠州市,陈杏芬接到镇党政办公室的电话,要求她回村指导村民防台风。当时她12岁的儿子刚刚在医院动完手术,陈杏芬向儿子许诺工作完当天就回医院陪他,结果儿子眼泪汪汪地等了一夜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
南新村五保户徐锦妹是个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台风登陆那天她坚决不肯搬离危房,陈杏芬磨破嘴皮才说服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区。事后,老人所住的危房坍塌了。
对于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陈杏芬称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做了多年镇、区、市三级人大代表、党代表的她,对如何当好一名党代表也有一番心得。“代表们在大会上发挥作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党代表任期制。”现在陈杏芬每周至少要抽出两天时间到惠州市惠城区党代表工作室值班接访,在任期内多接访群众,让她更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很多问题在接访的当日就能化解。“平时自己多看新闻,看到有用的信息就留心记下,在接访的时候可以举例引导群众,对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婚恋问题、邻里纠纷等特别管用。”陈杏芬自信地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30/18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