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重视大学生村官“三难”问题


  何方应

  时下,大学生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还存在“三难”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扎根基层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一部分人的动机是为了打好基层锻炼基础、实现人生价值,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报考公务员加分、解决就业困难、获得较好的报酬待遇等。不少大学生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选择到农村工作的,不愿长期留在农村,把农村工作当成曲线就业的跳板,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准备研究生考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上。特别是聘用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以及来自于环境的压力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安心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如何让大学生村官沉下心来,在思想上安心农村、“扎根”基层,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作为,需要认真解决。

  二是融入农村难。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到农村,较大的就业期望、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单一的工作岗位,使一些人工作往往浮于表面,安不下心,沉不下去,存在“等、靠、熬”现象。有的地方把大学生村官当作“档案员”、“书记员”、“勤杂工”,只让他们干些管理档案、写写材料、跑跑腿、接待服务、环境卫生的事情,从事实质工作的机会不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甚至还有少数乡镇因机关人员不足,短期借用大学生村官参与乡镇中心工作,大学生被“截留”,村官成了“挂名”。不能全面接触、深入体验农村,就不能从心底认同农村,也就难以真正融入农村、贴近农民。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深入开展工作,也需要认真解决。

  三是能力施展难。大学生村官多是助理岗位,没有明确具体的分工,独立开展工作的空间不大,量力而行有余、尽力而为不够。有的地方认为,一些大学生村官在校学的是心理学、电子商务、模具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需求不够紧密,与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关联度不大。由于专业知识不“对口”,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时感到束手无策,学的用不上。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水平高,但务不了农业的工、干不好农村的活、摆不平农民的事,“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工作往往被边缘化。大学生村官缺少实践锻炼的平台,潜力和水平难以充分发挥。为大学生村官准确定位,加大工作压力、激发工作动力、提升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还需要不断探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锻炼 新农村建设 定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