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探索“变”与“不变”的科学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吴砾星 杨娟

  87年前,毛泽东在自己的故乡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在湖南韶山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多年后的今天,一位67岁的老人,在这片火红的土地上,高擎着党旗,继续带领韶山村民探寻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这位老人就是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这位土生土长的韶山村人,从1983年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1997年、2002年、2007年连续三次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2012年,毛雨时再次被推选为中共十八大的党代表。

  “我沾了毛主席的光。”采访时,毛雨时多次谦虚地表示。

  “如果没有毛主席,韶山村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毛雨时,韶山村今天的发展不会这么快!”村民谭定清告诉记者,村里的发展离不开这位“当家人”的深谋远虑和果断决策。近30年来,韶山村是在一次次“变”与“不变”的思辨中成熟起来的。

  主席故里也能做生意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住在深山无人问,羊肠小道无人行,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上个世纪80年代初穷困的韶山村仍深深地印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里。那时,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而闭塞的村民依旧守着薄田艰难度日,人均年收入只有290元,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里日常开支得向群众摊派。

  “穷则变,变则通”,为什么不利用主席故里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1984年初的一个晚上,在村党支部、村委会讨论韶山村到底应怎样发展时,时任韶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毛雨时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要“解放思想,走商品经济的路子”。

  然而,守土为本的村民一时转不过弯来。当时,韶山村接待游客,吃住全是无偿的,在他们眼里“无奸不商”,搞旅游做生意就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席故里更应通过文明经营带头致富。”踏破了脚丫子,磨破了嘴皮子,毛雨时带着村里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

  1985年,党员胡雪梅从一块手帕开始,率先做起工艺品加工买卖。她买来一批白手帕,亲手绣上“毛主席故居留念”,在村口摆摊设点售卖,大受游客欢迎。

  就这样,主席故里念活了“生意经”。在韶山村,因经商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当属汤瑞仁了。从1986年几毛钱一碗的小粥摊,发展到现如今在全国开设200多家连锁分店的“毛家饭店”,80多岁的董事长汤瑞仁用自己诚信经营的实践书写了致富传奇。

  观念一变天地宽。如今,在韶山村,依托红色旅游成为个体老板的农户有310多户,全村从事个体私营服务的村民占总人数的42%,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4006元。

  山土不能动,思路务必变

  上世纪90年代始,韶山村已变成五步一铺、十步一店,故居附近、广场周边更是店铺林立。直到2003年,一纸《故居景区修建详细规划》出炉,划定南岸、故居及毛泽东父母合葬墓等景点为一级保护区,区内的山、土禁止动用,而故居、广场500米内的商铺必须全部拆除、搬迁。

  村民苦心经营多年,又面临新的选择,很多人想不通。“韶山是全中国的韶山,改建拆违,恢复韶山生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再次挨家挨户跑腿,发动党员给经营户做工作、做示范,引导村民根据规划重新选址营业。

  村民们纷纷被他打动。两个月内,91个门面200多个摊位全部搬迁,没有一户上锁,没有一家哭闹。“为了更美好的明天,韶山应按照规划科学发展。‘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不能丢。”当年带头搬迁的党员毛明生对记者说。

  毛雨时认为,主席故里的山土不能动,思路则需改变。在鼓励大家保护性开发资源的同时,他也在苦心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本着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的目的,毛雨时积极和中央各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成立了韶山村投资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创收40多万元。通过努力,韶山村的集体经济一天天壮大,如今韶山村拥有6家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

  红土地上长出“绿色”希望

  8月的韶山村,稻田碧波荡漾,池塘荷叶田田,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当初种田穷,如今经商富,有人弄不明白了,为啥村里又让人把田地流转来,重新种上油菜、水稻、香莲等作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荷叶 度日 红薯
上一篇 : 短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