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面对面质询 点对点督办


  本报记者 何红卫

  电视短片“揭短亮丑”,主持人“穷追不舍”,现场嘉宾“麻辣点评”,农民群众当场提问,广播、电视、网络同步直播。8月14日,湖北省首场“电视问政”聚焦“三农”,省直5名厅官、十多位市县领导现场“应考”。据了解,此类省级“电视问政”在全国尚属首例。

  这场“电视问政”在湖北省荆州市广电大楼举行,90分钟现场直播。台上,是省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民政厅、林业厅负责人和特约评论员;台下,坐着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县领导和纪委、监察局、纠风办主任,以及200名手握“脸牌”的农民代表评审团成员。活动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德富现场点评。

  今年6月,湖北省纪委在全省启动了“落实责任、强农惠农”维护农民利益专项整治活动,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在各地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派出多个专班深入赤壁、黄冈、荆州、孝感等地调查暗访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严肃查处了一批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中的违法违纪案件。为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首场“电视问政”现场曝光了八起典型案例。

  平原种树怎能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

  “在平原上种树可以享受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吗?”刚开始,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铭德就受到现场主持人发问。“不能享受”,王铭德没有犹豫,但接下来的电视短片却让他始料未及。

  短片介绍,在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石头口村,一片位于平原地区面积为8亩的林地享受了9年的“特殊待遇”,这片林地属于该村原支部书记所有,林地自2003年以来享受每年23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而村里其他村民尽管和他一样拥有林地,却无法享受和他一样的政策。而对此,面对省纪委暗访小组,赤壁市林业工作站却给出了原林地系村集体所有,后转让给个人,不好取缔的解释。短片同时介绍,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明文规定,享受该政策一是要求坡耕地,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这片生长在平地上的林地,显然不适合该政策。

  同样是退耕还林,在浠水县南溪镇菜畈村,村民张秋映2001年和另外一名村民承包了6亩林地,2003年,开始退耕还林时,村里只给他们算了2.2亩地,村里另外一名村民也反映,他2亩退耕还林林地,拿到手的只有1亩林地的钱。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短片中村干部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还“理直气壮”承认挪用退耕还林补助款,而且还说出了每亩收取了50元的嫁接树苗和运输费用的事实。

  “非常震惊。”看完短片,王德铭心情沉重地表示,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不管是村支书还是普通农民,政策是一致的,平原地区退耕还林显然不符合政策要求。国家在退耕还林中每亩已经安排了50元的嫁接费、运输费等费用,再向农民收取明显错误,必须清退、纠错,离开会场后,马上派出调查组,会同地方政府严肃处理。

  在观众席上的浠水县副县长叶又明也被主持人“点了名”。面对主持人的“质问”,叶又明现场表态:“回去后迅速查处,坚决整改,及时清退,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周内严肃处理。”

  “篮子渠”拷问“工程验收”机制

  2011年,新华社曾以《大旱考验“终端困局”村民怒拆“摆设工程”》为题,对浠水县投资百万元的五洲大畈干渠无法使用一事进行了报道。同样是这个干渠,问政短片再次给予了曝光。短片中,记者看到农民正一趟一趟到望天湖挑水,再一瓢一瓢往地里浇,而高出地面1米多的灌渠却放不出一滴水。巴河镇芦花村、五洲村地里的农民举着水桶气愤地说:“国家投巨资新修的抗旱灌渠,一天没有用过,劳民伤财啊!”更让村民们生气的是,做“摆设”的灌渠工程剖面直径超过50厘米,架在村级公路旁边的耕地里,足足高出地面1米。画面中,不少已近老年的村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翻过水渠,前往地里干活,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这个渠道全长4.4公里,设计从旁边的望天湖提水,灌溉五洲等3个村的5000亩农田。因为在设计上存在取水点不合理的问题,这个应该在干旱时发挥作用的干渠自修建好后一次也没有派上用场。去年该干渠被曝光后,当地进行了整改,可是农民却并不“买账”,就连新修的方便村民跨越干渠的水泥楼梯,村民也有着自己的说法:“我家田在这里,楼梯在那里,别人田里长满庄稼,你说怎么走?”今年7月初,时隔近一年,省纠风办暗访组在该地看到,现场与去年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这里修建了不少房屋,房屋门口,U型管从地底下通过,与干渠相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退耕还林 林地 干渠 农民利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