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灾后重建要有规划理念


  刘强

  进入7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还有东北的辽宁、吉林,都相继遭受了暴雨、大暴雨的袭击,其中,北京“7·21”特大暴雨因其来势突然、破坏力大而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雨灾的一次代表性灾害。眼下,雨灾过后的农村地区已经进入了灾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除了需要预防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来临的大雨外,可能还有两个工作是最重要的:一是灾民的临时安置,包括生活上的救助、临时安置房的建设等等;二是灾后重建,包括住房、河道、农田、道路的重新建设。而灾后重建必须要在规划的理念下进行,要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重建,而是把重建当成一次农村地区建设发展的“转折点”。

  居住地不具备防灾能力,是暴雨破坏能力进一步放大的重要原因,重新规划居住区域应是灾后重建必须要开始的一件大事。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口儿村全村350户居民全部受灾,村子所在地曾经是京煤集团西山煤矿的一个采空区,村子的地表下有300多个洞穴。而另一个重灾区张坊镇南白岱村,则是一条泄洪沟,北面六七个村子里的来水均要通过南白岱村汇入拒马河。这些村子可以说是基本不具备防洪能力,也是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这就需要在灾后重建中重新为这些村子选址。重新选址需要统筹考虑,既要考虑新址的人口承载能力,也要考虑其防灾能力,还要为以后的再发展预留出一定的余地。

  北方地区部分沿河河道以及泄洪区里有建筑和庄稼,使得雨水流走的速度减缓,沿河清淤拆建、重做河道防洪体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近些年来,极端灾害天气明显多了起来,种种不确定甚至是难寻规律的极端天气事件告诉我们的明确信号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必须的。所以,在沿河河道和泄洪区内清淤拆建,按照一定年限的防洪标准重新规划设计河道防洪体系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中,房山境内6.6万间房屋受损,8265间房屋倒塌,这些倒塌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地区设计标准低、抗灾能力差、建设质量也较差的民房。所以,在日后建设新民居的过程中,应本着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农村日后的发展趋势,充分融入防灾减灾的要素,以实现居有所安的目标设计农村住宅。

  当下,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依然处在一个降雨多发区,防汛抗洪不能松劲,灾后重建也不能耽搁。雨灾既是一场灾难,也是大自然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灾后重建不是一项简单的翻盖,而应是受灾地区的一次重新设计和规划,这个规划要充分融入防灾减灾的要素,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能适应农村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这个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居住的适宜和生产的便利,要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心存侥幸。这个规划对农村地区而言,应该是一次再发展和再建设,唯如此,农村地区才能逐步跟上城市和全社会发展的脚步;唯如此,我们才能从对灾害的反思中获得发展的正能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雨 雨水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