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财政小县博野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本报记者 郝凌峰 通讯员 李东辉 李善奇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化”是个费钱的东西,于是,提起农村文化建设,仿佛成了财政大县、强县的专利。而在河北省博野这个财政收入刚突破2亿元的财政小县,文化建设却同样搞得风生水起——不仅将民间艺术推出了市外、省外,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通过挖掘整理底蕴深厚的颜元文化等,使其重放异彩。与此同时,以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为主体的立体文化氛围发挥了有效的渗透作用和影响力,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

  不久前,河北省老年健身秧歌比赛在张家口市举行,博野县夕阳红“花鼓落子”表演队做为保定市唯一一支参赛队伍参加了比赛。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优美的表演,得到了专业人士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荣获最高奖项——优胜奖。

  作为博野县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落子”近几年为这个仅有26万人口的小县挣足了荣誉。这个仅有十几个人的民间表演艺术团队先后两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荣获全国首届重阳节联欢晚会优秀表演奖、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最高奖——金凤凰奖等,成为博野人的骄傲。

  其实,代表博野文化走向全国的不仅仅是“花鼓落子”,更有代表一个时代思想理论的颜元文化,明代文物“还金井”记载的道德文化,以及当代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的科教兴国文化等,体现了从历史到现代博野文化的文明进步,并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俗文化在博野也是底蕴深厚,不同风格的秧歌、舞狮、武术,不同剧种的戏曲、曲艺也遍布全县。

  近几年,在博野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相关单位不断挖掘整理,推陈出新,使各种文化活动更加绚丽多彩。目前在博野县,已形成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的立体文化格局。舞蹈协会、戏剧协会、音乐协会、书画协会也随着全县文化繁荣应运而生,博野文化开始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征程。

  财政小县买文化“大单”

  “我们村又小又穷,没有集体积累,县里拨给了我们村1万元文化扶助专款,我们用这笔专款买了所需的乐器和服装,办起了文艺演出队,满足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说这话的是小店镇白庄村党支部书记翟清波。他向记者介绍,县里的文化扶助圆了他们多年想要建个文艺演出队的梦,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

  博野县年财政收入去年刚超过2亿元,为鼓励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县里出台了以“金种子工程”为载体的文化扶助政策,在财政十分拮据的状况下,出资130多万元加大文化投入,着力解决全县基层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阵地建设不规范,演出队伍缺活力,文化活动缺资金等问题,基本实现“全覆盖式”扶助,健全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城东乡里村“威风大鼓”演出队把扶助资金用在自身演艺的提高上,他们到省里学习掌握了省八运会的鼓谱,去市里请来专业演艺人员,为他们辅导“长征组歌”、“欢乐年华”等积极向上的舞蹈节目,现在这个演出队具有了专业的表演水平,在本县及临县名气大增。

  县里的文化扶持政策,带动了社会各界支援扶助农村文化的积极性。东墟乡大齐村的3个胶带企业,除了出资为村里办演出队外,还为村里建起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南小王乡大北河村果品合作社则是出资4万多元,为村里户户装上了阳光数字电视,让村民享受到高清晰、多频道的电视节目。城东乡村民杨世召原本是老调演员,前几年经商挣了钱,今年,他干脆投资7万元办起了老调剧团,除了在本村唱戏外,还应邀为十里八乡的百姓义务演出。

  “金种子”结出了累累硕果。县里的扶助政策助推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的壮大,全县一半以上的村有了农家书屋,133个村建起了160多个不同类型的演出队,真正实现了全覆盖。

  “小文化”成就大效应

  “我们村前些年宗派斗争激烈,村民互相上访告状,两委班子建不起来,成了全县最乱的村之一。是文化活动把村里的人心凝聚起来,让我们这个村由乱变治,由穷变富。现在,我们村已进入全县最稳定和最富村的行列。”说起村里的可喜变化,于堤村党支部书记王启林深有感触。他说,真没想到,感觉上比较“虚”的文化宣传,对村民的影响力这么大。这才叫四两拨千斤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积累 人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