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家院里的院士科研工作站


    杨宇

    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西头有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从外表看与其他农家院落没有任何区别,而它却是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教授的小麦科研工作站。

    于振文,我国著名小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5年以来,他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兖州农村建立科研基地,探索出了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等栽培技术,受到农民的欢迎。如今,他的院士小麦科研工作站已成为小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

    新技术新成果的创新基地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尽管小麦生产技术水平高,但一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据测算,每生产500公斤左右小麦需要300~360立方米水,而当地从小麦播种到成熟期的降水只有100~130立方米。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有着丰富研究经验的于振文认为,小麦生产要上新台阶,必须在节水栽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节水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如何让土壤更有效地储存水分;二是如何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因此,自2001年起,于振文带领课题组围绕这两个方向在理论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2005年,于振文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来到兖州市小孟镇,租住在农家小院里,租用了50亩地作为试验田,建起了小麦科研工作站,主攻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研究。多年来,他们围绕小麦耕作节水、测墒补灌等开展了多项研究,获得了系统的研究数据,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在多年的研究中,针对黄淮海麦区主要的耕作方式——用旋耕机耕地所产生的问题,于振文建议开展农艺农机结合,围绕打破“犁底层”和镇压保墒来解决高产节水问题。2005年课题组与山东郓城工力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小麦深松机”,同时,与土壤深松配套使用的还有秸秆还田、旋耕、镇压等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2011年,该项技术在山东省陵县、无棣等9个县示范推广,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为何要将研究基地建在农村?于振文说,实验室和农场试验田的研究是科研的重要阶段,但得出的数据与大田机械化生产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取得创新成果还必须走出实验室,到生产中到大田里搞科研。“在生产实践中更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因为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在大田里取得的试验数据才最接近于生产实际,才有利于将试验研究的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课堂

    于振文院士的小麦科研工作站不仅是科研创新的基地,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马尚宇是2009级硕士、2011级博士,一直跟于振文搞科研。他介绍说,每次来之前,老师都要根据生产情况为研究生们确定科研题目,同学们则按照老师的要求设计实施方案,开展各种试验。在这个基地,每个研究生有近十亩地,从精确控制补灌水量、光合性能测定到主要生育期样品采集工作等都必须亲自做;而土样采集、田间常规管理、基础地力测定等工作量较大的任务则是大家协同完成。这样既提高了独立研究工作能力,也培养了协作精神。

    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工作的2005级博士研究生褚鹏飞谈到在基地几年的生活,深有感触地说:“试验基地就是一个有生命的大课堂,小麦从种子萌发到开花成熟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参与种植管理,对测定指标的选择、科研数据的采集、试验结果的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地不仅是学生成才的课堂,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王东、张永丽、石玉3位青年教师一直在基地指导试验和生产,几年中他们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已经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王东副教授因为科研成绩突出今年荣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张永丽副教授和石玉老师在于振文院士指导下具体负责旱地小麦的节水栽培研究,今年沂水县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取得了亩产554.9公斤的产量。这些研究成果对指导山东旱地小麦生产有重要意义。

    新技术推广示范的场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镇压 数据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