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推进扶贫开发转型实现“缩差共富”


    李禄胜

    贫困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滞后现象。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指出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由于历史、生态等诸多因素,六盘山地区的发展始终是宁夏的一道难题。全国共有11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中六盘山区是其中之一,六盘山区在这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排名第一。这里是宁夏的半壁河山,人口占自治区的近一半,在宁夏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仅国家级贫困县就有9个,“十二五”开局之年宁夏大规模移民工作,2012年宁夏确定了10项民生计划,其中把扶贫开发放在了首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扶贫成效显著,贫困面积逐年缩小,贫困强度和深度逐年减轻,还未脱贫人口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也在逐年改善。但目前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大,人口超负荷增长,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超载严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因此导致了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大。2012年2月,宁夏农村扶贫标准由现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调整为2300元,与国家扶贫标准一致。按照这一标准,宁夏贫困人口规模为101.5万人,占全区农村户籍人口的25.6%。作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集中度最高的省区之一,扶贫标准的“升级”意味着扶贫任务更加艰巨。尽管年年扶贫,但每年扶贫资金、新增产品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部分被不断增长的人口所抵消。

    二是扶贫摸底不足,群众生产生活依然困难扶贫项目仅限于贫困村和贫困户,忽视了一些“非贫困村”实际贫困现状。如隆德县神林乡神林村1组,与乡政府紧邻,村子集中分布于312省道两侧,偌大的一个村子,仅有一条出村的路。夏天蚊蝇遍地、道路泥泞,冬天路面结冰、路滑难行。一些扶贫开发项目由于调查研究和排摸不足,致使许多像这样的村庄一些公益性项目缺失,一些地区水利灌溉设施仍很落后,人畜饮水困难。一些地区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三是在扶贫过程中科学决策不够由于决策不科学,没有长远的规划,造成了贫困山区大量的教育资金浪费,如六盘山区许多新修建的校舍现已是人去楼空。有的农村原来数百人学校,现在只有一个老师在坚守,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少。教育资金浪费只是许多资源浪费现象的其中之一。

    目前,宁夏已充分利用中央密集的政策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六盘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为积极推进扶贫开发转型、实现“缩差共富”要做好以下工作。

    继续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本着相对“集中连片”、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原则,加大对“十二五”整村推进村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整村推进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培育、环境与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做好调查排摸工作,对症下药分类扶贫,逐步改善贫困村的生存环境要进行大量的排查摸底,不留死角,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生存环境问题。扶贫工程要进行科学论证,预防扶贫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切实解决水、电、路等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建设,鉴于宁夏山川之间、城乡之间不断拉大的教育差距,政府要重点追加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拨款和专项经费,从而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

    生态建设要与减少生态消费同时进行鉴于六盘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现状,一些山大沟深的偏僻村子,独门独户者较多且相距甚远,因此,结合生态移民搬迁,可实施人口的适当收缩,人口收缩可使农民脱离生态脆弱区,摒弃以环境为代价索取烧饭取暖材料的陋习,以电、煤、沼气为主要原料取代柴薪,通过调整农民的生活能源利用结构和改变生活消费模式来构建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作者系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缺失 农民人均纯收入 沼气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