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亚玲 实习生 乔迁
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再创新高,实现“九连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1200余名科研人员功不可没。围绕“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体系发挥了哪些作用?近年来,为应对低温冻害、高温干旱、赤霉病等病虫灾害,他们在传播技术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
农技推广抓重点,辐射带动千万家
“我们体系的科研人员每年都会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展示与传播活动。2003年,我们是对全村农民进行集中培训。但这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对年纪大的农民收效甚微。”肖世和说,如今,体系转变了培训方式。先由专家培训县乡技术人员,再由其重点培训种粮大户等示范户,最后由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让农技走进千家万户。针对大户和合作社,技术员们从政策、粮食价格、选种、粮食需求趋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培训,增强其信心,并帮助其解决技术困难。“虽然参加我们培训的绝对人数没过去多,但覆盖面积超过了以往。”
据肖世和介绍,今年,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共培训了255个示范县以辐射带动周边县区。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10个县中的5个示范县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农技推广。“我们的培训是有针对性的,例如,今年陕西关中地区的‘一喷三防’工作是专门为防控吸浆虫而展开的。”
2011年8月,体系与农业部专家组联合出版了《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一书,针对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提供指导。书中收录了51个试验站长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写成的文章,几乎全国各县的农民都可以从中学到因地适宜的农业技术。
监控产业动态,解决生产难题
监控产业动态、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信息,是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体系这么多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生产中找问题。”肖世和笑言。每年,在小麦黄熟之前,植保专家及其团队大多在外巡回,发现问题便及时向上呈报。今年4月下旬,农业部在安徽召开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会议,会上,体系的植保专家针对赤霉病重发问题提出建设性防控方案,有效抑制了灾情的进一步恶化。
保证“一喷三防”的落实是体系内全体科研人员的重点工作。每年,中央出台政策后,4月初财政拨款到位,药品由市(县)级政府统一采购。“小麦在4月底开花,这之前必须喷药,再晚就没用了。”针对地方政府不同的反应速度,专家、技术员必须时时提醒,确保当地农户喷药不误时。
植保专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马忠华率其团队常年深入田间监测小麦长势。今年,安徽省赤霉病重发,并对多菌灵产生抗性,该团队将监测结果提供给安徽植保站,与其商量喷药方案,并提出多菌灵和哪种药品配合、如何调配的建议。
“体系的每位科学家在生产的各个层面各司其职,化解了小麦生产中的道道难题。”肖世和总结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8/18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