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树 杨丹丹
一场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江淮大地席卷而来。它就是被喻为改变中国“三农”的新生力量——“农业物联网”。这个对于很多人尚觉陌生的事物已悄然渗透和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物联网是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我国已将物联网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的有利机遇,率先探索“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典型示范”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
政府谋划农业物联网发展
2011年的秋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认真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以农业物联网为抓手,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安徽农业崛起。随后,一份牵动安徽“三农”大局、快速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决议悄然发出。
紧接着,省政府成立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6个省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标准制定4个专家组以及财务组,分别明确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首席专家。
不仅将农业物联网工作提到政府层面的战略高度,安徽省还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保障物联网工作的推进和措施落实。省财政厅专门制定了《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工程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省级财政在去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新增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资金500万元,市、县财政也积极增加安排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安徽将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纳入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范围,组织实施农业物联网重大技术专项,积极推进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接口中间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
据悉,由安徽省政府统一部署的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将在今年8月底试运行。该平台建成后,政府农林水等部门将实时监测全省各地的农业生产信息、粮食生产状况、水利灌溉等。这一平台启用后,将自动归纳分析种植大户的土壤及病虫草害相关数据,提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该平台还可提前预知粮食作物收获情况,系统可以根据平台反馈的信息,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比如,秧苗受灾情况反馈到平台后,可根据实际受灾状况,邀请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研判灾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项紧系粮食生产的农业物联网运用工程也正在紧张地筹备之中。“这里很快将建成一个全省农业的‘大脑中枢机构’,可以适时观测各地大宗农作物苗情、墒情、病虫草害、灾情的监测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担负起农业110指挥中心的功能。”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指着农业大楼6楼的一间偌大的办公室介绍说,他们准备在全省小麦主产县全部建立“四情”监测点,建设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逐步实现对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生产的远程监控和调度。除此之外,省农委种子站还将建设一个农业种子物联网,实现农业种子从生产到市场流通全程质量追溯,增强种子监管和行政执法手段。
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互联网是把芯片装进计算机,物联网则是把芯片装进动植物。”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只要能上网,就可在手机或电脑上实时看到农田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还可以远程操控浇水、施肥、除草……种植者足不出户,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家种植作物的生长状况,实现远程智能化管理。通过在温室中安装相关传感器,实时收集到温室中的温度、湿度、土地酸碱性等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数据终端,最终在用户的电脑或手机上显示各种作物生长要素参数。比如,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偏低,系统会自动启动相关装置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也可以通过事先设置好的参数值,对大棚中种植的西红柿或者黄瓜等蔬菜生长环境进行实时调整。
依据类似原理,物联网平台还可以运用到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在合肥高新区从事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的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徐珍玉介绍说,“农业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操作终端及传感器采集各类农业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移动通信无线网、有线网等实现信息传输,通过作业终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7/18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