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场食用菌引发的山村“产业革命”


    本报记者 陈四化 张培奇 实习生 王晓星

    “这几年靠发展香菇挣了不少钱,穷日子再也不会来了。俺家原先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年年靠乡里的救济粮过日子。自从村党支部帮助我们加入村里的香菇合作社以后家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住上了两层楼,还建起了香菇大棚……”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杨家村靠种植香菇富裕起来的杨素妮一看到记者就说个不停。

    杨家村全村1056口人,总耕地面积1151亩,其中果园900亩,食用菌、果品是该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杨家村依托丰富的果树资源,从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全村256户有180户从事食用菌生产,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食用菌收入占总收入50%,先后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行动”百强示范村和三门峡市级文明村、特色文化产业村、“十佳”科技示范村。

    变废为宝,香菇成为“摇钱树”

    村中老人告诉记者,上个世纪末,由于果树老化、市场低迷,灵宝的不少果农都感觉果树不再值钱了,纷纷忍痛砍掉自家的老果树,杨家村也是。“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口、地头都堆满了树干和枝条。”

    这引起了灵宝市市委、市政府的注意,为了让这些树木变废为宝,一场食用菌革命开始悄悄地酝酿。1999年,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儒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投资10万元建起了灵宝市第一个食用菌试验场,要让香菇成为当地的“摇钱树”。

    创业艰难,香菇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遭遇了重重磨难。虽然专门聘请了外地技术员推广窑洞越夏育菇技术,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理条件和袋料品质,导致香菇出菇率低,市场销路一直不佳。部分菇农甚至放弃了种植。

    这样的情况让村党支部感到措手不及,是继续顶着压力种植还是就此收手?彷徨中几名村干部顶着压力撑了下来。引进、实验、改良、淘汰不适品种,5年的艰辛探索,终于让他们赢来了香菇的“春天”。

    2004年,走出“失败期”的香菇价格一路看涨,群众的种植热情再次被激起。

    产业升级,走出循环经济之路

    如今,在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儒的带领下,杨家村主攻食用菌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目前,村里有食用菌中级职称的村民就有17人,香菇、木耳已是河南省名牌产品,这里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灵芝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为了让食用菌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路子,杨家村决定要用信誉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最佳的质量信誉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2007年下半年,投资140万元建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2008年投资280万元,建成了集农业观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万菌苑;2009年投资270万元兴建50万袋香菇示范园,面积达40余亩,建多功能大棚20个,年产值将达4700万元,利润达1500万元,全面投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50人。

    食用菌的“产业革命”也促进了村里的畜牧养殖业和果木业的发展,创出了一条“猪—沼—果—菌”循环经济之路,农户在果园、院落养猪,猪粪产生沼气,用于照明、做饭,利用沼液、沼渣,生产无公害绿色苹果,冬季将果树修剪的枝条粉碎后,发展香菇等食用菌。

    现在,全村每年出栏生猪2.4万多头,生产香菇100多万袋,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创先争优,群众得实惠

    杨家村的发展,与村党支部的努力密不可分。

    围绕“创五好、争优秀”目标,杨家村支部坚持“一好双强”标准,充分发扬民主,真正把党员群众信任的干部选入村“两委”班子,目前,全村“一好双强”党员干部达26人,占全村党员的80%。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全部连选连任。

    党支部还积极地改善着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对进村主要道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投入5000余元新建3个垃圾场,配置6名保洁员,负责全村的环境卫生工作;投资18万元硬化巷道2200米;投资40多万元建设文化大院;投资25万元完成窄口灌区渠系配套工程4000米建设任务,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资320万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目前2栋4层4个单元主体已完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香菇 食用菌 果树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