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龙 本报记者 张丛
小桥流水,鹅鸭嬉戏,远山如黛,长廊婉转,置身其间,若人在画中;漫步农家,似身入桃园。这里干净的村容村貌,美丽的田园风光,婉转的莺歌燕语,闲适的农家情怀,让人宛若置身江南水乡。这个如画般的地方不是江南,是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乡——云南省施甸县水长村。
2010年的水长村,人均收入仅2776元,村民只能靠种植烤烟、玉米养活自己,矛盾时有发生,致富、和谐似乎对村民来说很遥远。自开展创先争优以来,水长村党总支提出了“弘扬精神添光彩、服务群众见成效”的实践主题,积极推行六项惠民机制,昔日的贫穷、矛盾已经被祥和、富裕所取代。
建便民服务机制凝聚民心
村民潘发是水长村农民服务代办点的代办员,他说:“从2010年成立代办点以来,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低保、身份证、汽车落户等事项。”
水长村党总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民,成立分别由4名党员负责的农民服务代办点4个,给予每个代办员每月50元的补助,建立完善了《村级农民服务代办点工作职责》、《农民服务代办点工作人员职责》、《流动服务队队员工作职责》等服务制度,明确农民服务代办点工作流程,真正让群众“办事不出村、纠纷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
建就业扶持机制助民致富
当地人有一个顺口溜“供了千年财神爷,不如引进一个大企业。”2008年以来,市县两级开始走工业扶贫的路子,建设水长工业园区。如今进入工业园区打工的长水村村民已有276人,通过农民工培训现在村民有1161人在外地打工。
水长村党总支依托工业园区,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采取与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协议,组织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等手段,已帮助400多人实现就业,实现工资性年收入增长720万元。村里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先后开展了1200多人次的外出务工者常规培训。
建产业发展机制着眼长远
水长村党总支经过民主推荐,由5名管理人员对村集体经济进行管理,并给予每人每年200元的补助。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的落实,选好产业、定好产业,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规划发展稻田养鱼、水蛭和蚯蚓养殖等特色产业,采取“党小组长、骨干党员带头试验→全面推广→成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员示范,农户参与,规划,吸引400多户农户在2012年养殖蚯蚓200亩、水蛭200亩、水稻制种1000亩,预计实现产值860多万元。
如今的水长村村民,非常重视产业的发展和规划。村民杨志勇家只有1.2亩的耕地,去年通过种桑养蚕收入达到7000多元,同时,还在桑田里套种了玉米、核桃等多种作物。杨志勇告诉记者:“现在我干货运一年可以收入三四万,家里养的兔子一年可以买到三四千,够家里的零用钱,地里的收入也在发挥最大的潜能。”
建教育激励机制尊师重教
水长村党总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教育帮扶激励机制,大兴尊师重教之风。近年来,水长村落实对各级学生的激励机制,对本村考取大学本科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考取大学专科的学生每人奖励500元。对每年测试中单科成绩位居全乡第一的教师、学生分别给予200元奖励;对在每年综合水平测试中考评成绩位居第一的学校给予1000元奖励,位居二、三名的分别给予500元奖励;对小升初的所有学生入学补助40元购买学习用品,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购买价值600元左右的衣服、被褥,确实做到了关心成长中的下一代。
水长村还坚持每年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开学典礼等重大节庆日,给予学校1000元的资金补助、为学校师生欢度节日提供必要经费保障的节庆日经费补助制度。仅2011年投入教育奖励和帮扶奖金就达4.2万元。
建扶贫济困机制情暖人心
水长村党支部对本村老党员、困难党员及辖区内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一人一卡信息台账,指定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工作,对台账实行动态分类管理,确保群众“急时有人帮、惑时有人解、病时有人探、贫时有人扶、困时有人济、创业有人助、意见有人听”。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12/18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