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业科技推广的“绿色通道”


    本报记者 于险峰 曹茸 张仁军

    怎样让农业科技尽快走进田间地头,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辽宁省农科院自1982年以来与地方政府开展科技共建工作,通过政府的支持把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送到农业企业和农民手里,开创了科研单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先河。30年来,辽宁省农科院逐步摸索出的“专家走出实验室,科研服务于生产”的科技共建模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绿色通道”。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说,一方面,科研院所专家多、技术多,但研发后不能马上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而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急切地需要技术。科技共建是突破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有效途径,适应了新时期国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据统计,仅2006~2011年,辽宁省农科院就累计完成各级科技开发推广项目483项,投入推广经费8000多万元。在全省各项目区共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500余个,推广科技成果470多项,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实用技术800多项,推广面积累计达1亿多亩,实现增收效益150多亿元。

    从常下乡到长驻乡

    “王财神来了。”记者跟随义县副县长王宏在张家堡乡报恩寺村走了一圈,没有不认识王宏的。王宏是省农科院果树所的专家,凭着过硬的剪枝技术,怀揣一把剪刀,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5年前,辽宁省农科院与义县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派7名专家到义县开展科技扶贫,王宏任科技副县长,其余6名专家任科技副乡镇长。“我刚到村里时,听说我要剪枝,村民们都不干,有些妇女骂得可难听了。”王宏向记者讲述了刚来时开展科技推广的艰难。

    报恩寺村村民杨广良告诉记者:“我家原来有4亩苹果树,用老方法确实不行。今年我用果树所的新方法,利用房前屋后就能育苗,先把树苗在家里养2年,再移到地里,今年新栽了6亩,4年后能结果。”张家堡乡党委书记张九祥说,在省农科院果树所的支持下,应用剪枝、套袋等技术后,不但产量提高,卖价也提高了,去年一斤多卖一元钱。

    根据义县果业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的现状,果树所研发出适宜义县的寒富苹果、大扁杏和树莓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年来义县新栽寒富苹果9万亩,建立精品园105个,年增收4.5亿元;新栽大扁杏3万亩,年增收4500万元;新栽树莓6000亩,增收2400万元。改造低效果园12万亩,年增收2.5亿元。

    辽宁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处处长史书强介绍说,“我们在全国首次探索了选派科技专家挂职政府科技副职的院地结合模式。”1982年,省农科院为阜新县派出了全国第一名科技副县长,开启了智力输出与地方共建的先河。至今,省农科院已向阜新、彰武、义县、建昌、铁岭、东港、桓仁等地选派了18名科技副县(区)长,“科技官”不但为当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而且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到当地实施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记者点评:“绿色通道”为科技人员长驻乡扫除了障碍。以往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只是“蜻蜓点水”,讲个课、发点资料就走人了,平常农民难得一见,长驻乡适应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从带专家到带项目

    在今年的春耕时节,沈阳市禾田农机合作社在省农科院稻作所的扶持下,为周边4000多农户提供了代育代插服务。禾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田丽告诉记者:“稻作所不但给我们提供了辽星20、辽星19等新品种,所里的韩勇、侯守贵两位专家还天天来做技术指导。”

    这是辽宁省农科院与沈阳市科技共建项目“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中的重要一环,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在苏家屯区进行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在水稻育秧、移栽等各个生长及管理关键时期,省农科院稻作所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向农户讲解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水稻主要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建昌县属于辽宁省的贫困地区,省农科院积极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科技项目,把先进实用技术优先安排到建昌实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花卉 蔬菜 果树 水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