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型原创乐舞诗《大唐赋》剧照
新华社记者 赵超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落下帷幕,这次会演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然而,会演的成功,也促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思考,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少数民族文艺,让这朵奇葩永不凋谢?
保留少数民族经典并注入现代元素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产业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朱雄全认为,要以这次会演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认为,在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收集、挖掘、整理、抢救的同时,应当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保留少数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嘉雍群培认为:“传统艺术创新的前提是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他以陕西省选送的大型原创乐舞诗《大唐赋》为例说,“这台演出以陕西民族民间歌舞为表现形式,展现了唐代时期我国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的繁荣景象,有许多创新之处。但演出的编排人员却恰恰忽略了历史,在其中加入了在当时根本没有出现的京剧。”
记者了解到,参加会演的一些剧目早在进京之前就已成功走向演艺市场,在各地甚至国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奏响传承与创新的交响曲。
基层永远是少数民族文艺的根
来自基层,回归基层,这理应是少数民族文艺传播的正确路径。但一些民族文艺界人士却担心,虽然会演在北京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会演闭幕后,这些优秀剧目能不能回到地方继续演出,能不能给当地的观众送去精神食粮。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研究中心研究员岳广鹏说:“会演的机制带来的是少数民族文艺向上生长,个别演出甚至是专门针对会演进行排演的,会演结束时演出队就散了。我们现在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让少数民族文艺像蒲公英一样遍地开花,使它们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事实上,会演组委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会演期间,承担慰问演出的代表团分赴北京市的怀柔区、大兴区和武警北京总队等地,为基层群众演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艺节目,受到热烈欢迎。
少数民族歌曲里这样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如果将这句歌词用在少数民族文艺发展中,山顶之花、桥底之水就是少数民族文艺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少数民族文艺之花才能常开不败,把芳香传向远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7-07/18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