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晓雅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获悉,膜下滴灌技术有新突破:新研制出的可降解地膜能够避免普通地膜对农田造成“白色污染”,同时消除残留地膜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目前,可降解地膜已在吉林省大面积推广。
为了保障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吉林省从2006年起开展了膜下滴灌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玉米高产、稳产。据统计,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地产量由常规栽培的亩产501公斤,增加到650公斤,还创造了半干旱区玉米小面积亩产1005公斤的高产纪录,技术推广区农民获益颇丰。
然而,膜下滴灌技术在示范推广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前郭县乌兰图嘎镇万宝山村的村民们反映,地膜大量残留在农田,不但不能降解,造成了“白色污染”,还妨碍了作物根系的正常发育,影响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另外,残留地膜还会堵塞播种机,影响播种质量,很多村民为此而苦恼。
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给农民们带来了惊喜。据测算,可降解地膜露土部分占80%以上,当年可全部降解;埋土部分不到20%,每年降解35%以上,3年即可完成自然降解,具有普通地膜不可比拟的优势。
吉林省农科院农研中心研究员刘惠涛介绍,地膜降解到土壤中以后,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比普通地膜高出几倍。地膜被微生物消耗,微生物数量增加,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叫做“光分解”,通过设定降解助剂的添加比例,在铺设两个月以后,地膜地上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分解,地下部分通过微生物分解,残留部分则在次年春耕灭茬时机械分解。
对于农民关心的成本问题,刘惠涛说,可降解地膜价格虽然比普通地膜价格高15%左右,相当于每亩增加费用7~8元钱,但由于节省了普通地膜田间收拾残膜的费用每亩10元,总体算下来还是节约了成本。
据悉,今年吉林省共推广两万亩可降解地膜。通过示范带动,明年将继续扩大推广面积,力争在三年内消除非降解地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7/18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