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洋芋老板李积录的“代销”生活


    □□本报记者郜晋亮

    说起青海省乐都县中岭乡马家洼村的李积录,当地的乡亲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总说自己只是一个卖洋芋的,可是乡亲们却最爱称呼他“洋芋代销老板”。

    “1989年,村里的洋芋拉到高庙镇保家村,堆在那里的打麦场上卖。当时,家里1000多斤洋芋,每斤一毛五分钱,共卖了150块钱。那么多钱攥在自己手里,别提多高兴了……”老李沉浸在回忆的快乐里。

    那是老李第一次把自家的洋芋卖出去。

    就这样,老李慢慢与前来收购洋芋的兰州、白银的商户们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次收完洋芋,他们就和我商量说,你以后给我们当‘代办’吧,我们就不需要来回跑了,收什么地方的洋芋你负责联系,每收一车,给你30块钱。”老李心里盘算了一下说:“没问题。”

    当时,老李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洋芋到处都是,联系又不会费力气,这么轻松就能挣到30块钱。

    第一次干这个活儿,没有经验,就凭着自己一股脑儿的热情。可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那个时候,村里种的洋芋比较少,产量也低,要装满一车6吨重,差不多得三到四天。还要跑上七八个村。”老李说,“这还不算是最难的,最难的只有两个字——诚信。不仅自己要讲诚信,还得让乡亲们也讲诚信。”

    “我只是给乡亲们发统一的编织袋,洋芋由他们自己装。这样就免不了一些参差不齐的。有的人把烂掉的洋芋也装进去,大的和小的混着装。”老李叹口气说,“我作为中间人,两难呀。没办法,我就给乡亲们讲道理。让他们装洋芋要讲诚信,要保证质量,才能拉来回头客;洋芋大的卖大的钱,小的卖小的钱,分开卖还能多赚到一些。”

    如今,老李已经不用再为这些事情犯愁了。老百姓的观念变了,有了竞争意识,有了经营意识,也有了服务意识。

    “但是,有时候也免不了和商户们闹矛盾。乡亲们觉得自己的洋芋好,可是商户们却看不上眼,给不出好价钱。我只能劝劝这个,劝劝那个,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老李说,“老百姓种点洋芋不容易,宁可说说好话,让商户们吃点亏,也不能亏了咱们乡亲。”

    这些年,老李种洋芋、卖洋芋,支撑起了一大家,兄弟姐妹也参与了进来,一些乡亲也加入了。现在,每车洋芋他就能挣到150~160元,最高的时候还能达到200元。

    “今年联系卖洋芋也就挣了2万多点。”当然,这还是老李保守的说法。

    当记者问老李还打算干多久“代销老板”时。老李淡淡地说:“能动弹就能干。要是干不动了,就把自己认识的商户介绍给想干这一行的年轻人,让他们接着干。”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打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2/185422.html

  • 打麦场上的记忆
  •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