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潜江演绎“小龙虾神话”


    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胡定平 王本伦 刘大琼

    “潜江龙虾”掀起“红色风暴”

    时下,在北京、武汉、广州的大街小巷,一盆盆油亮鲜红、香辣可口的“潜江油焖大虾”让食客大饱口福。而在欧美人的餐桌上,每三只小龙虾就有两只来自潜江。潜江龙虾所到之处,迅速刮起了一股“红色风暴”。

    中国甲壳素首席科学家杜予民教授10多年潜心研究发现,小龙虾富含微量元素和较多的壳聚糖、虾青素等高效生物活性物质,能有效增强人类机体免疫力、抵抗力及抗衰老能力。采用潜江小龙虾烹饪的油焖大虾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的绿色美食“潜江油焖大虾”被国家权威性餐饮业认定机构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为“中国名菜”。

    目前,潜江仅特色小龙虾餐饮店就有1000余家,可同时接纳数万人就餐,每年餐饮营业额突破2亿元。以“小李子”、“红透天”、“老字号”、“虾皇”等为代表的餐饮店,已研发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卤虾、蒸虾、泡虾、烤虾等八大系列数十种风味小龙虾产品,每年接待慕名到潜江品尝“潜江油焖大虾”的国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

    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说,十多年来,潜江大力实施标准化养殖、无公害生产,“潜江龙虾”绿色安全的品牌形象深受国际国内小龙虾市场信赖。潜江每年生产的龙虾加工系列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500多个批次的食品安全抽检中从未发现过一起质量问题。

    特色产业创造“龙虾神话”

    为什么潜江龙虾香飘四海、誉满全球?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告诉记者,这不仅是环境资源得天独厚,更在于潜江在发展小龙虾产业上不断创新,赢得了发展先机,并在世界市场赢得了话语权。

    其实,小龙虾本是外来物种,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1928年从日本传入我国苏北地区,经过近80年的繁衍生息,小龙虾的种群迅速壮大。2000年春,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红云在全国首创虾稻共生种养模式,因投入小、效益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2006年,省委把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了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有效提高了湖北省近200万亩低湖田、冷浸田的利用率、产出率。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小龙虾作为潜江乃至全省的特色产业,异军突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领域不断拓展,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小龙虾繁育、养殖、餐饮、加工出口、甲壳素精深加工等完备的产业体系,获得“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两块金字招牌。2011年,潜江市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小龙虾养殖和销售为农民贡献人均纯收入达1244元,占整个农民人平纯收入15%。

    十多年来,潜江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小龙虾神话”:全国“虾稻共生”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首创地;全国最大的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创汇基地,出口创汇总额分别占全省的60%和全国40%以上;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全国小龙虾养殖加工研发成果最多和制定标准最多的市;莱克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工厂化育苗基地,在全国率先攻克人工繁育小龙虾虾苗难关;华山水产创建了全国首个小龙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甲壳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甲壳素联合实验室;今年5月和6月,“潜江龙虾”获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潜江龙虾身价倍增。

    节会效应传播“舌尖文化”

    6月2日,潜江龙虾北京推介会上,中国红色文化传播中心主任、伟人风采艺术团团长、特型演员商清瑞即兴写了一首打油诗:“小小龙虾进京城,红袍加身炼真金。潜江人民多智慧,舌尖文化见奇功。”

    十多年来,潜江龙虾拾级而上,茁壮成长,成就辉煌,实现了由龙虾养殖、龙虾产业到龙虾文化的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潜江龙虾文化”。潜江市市长张桂华认为,潜江龙虾文化与曹禺文化、龙湾文化、水利文化、卧佛宗教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推动文化名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无公害生产 环境资源 微量元素 李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