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黄福水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村官


    ①

    ②

    ③

    本报记者 王会

    2012年4月24日,哈佛讲台迎来一位中国村官,他为一群大洋彼岸的年轻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农村变化的窗口,他讲述自己村庄由穷变富的故事,分享自己村庄城镇化的经验,回答哈佛学子的提问,他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

    他叫黄福水,是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宏福集团·温都水城董事长。

    登哈佛课堂讲郑各庄创新故事

    黄福水,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的当家人;安东尼·赛奇,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这样迥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究竟如何结缘?黄福水,又是怎样从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的500多万名村官中脱颖而出登上哈佛讲台的?

    黄福水所在的郑各庄,拥有568户人家,1500口人,村庄面积2.9平方公里,南距天安门22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黄福水告诉记者:“这些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们村紧紧围绕主动城市化做文章,用改革和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培育了宏福集团、宏福苑、温都水城3个品牌。宏福集团是郑各庄的经营实体,宏福苑是在宅基地上集中建起的农民居住小区,温都水城是我们开发的旅游景区。这是郑各庄村农民发展创新的标志和主动城市化的成果。”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安东尼·赛奇博士是位中国问题专家,长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变化。从一名哈佛访问学者那里听说郑各庄以后,赛奇决定把郑各庄作为案例,通过这个北方紧靠大都市的村庄主动城市化之路,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的城镇化、乡村治理、集体福利等等。

    在哈佛讲台上,黄福水以“创新解难题,求变促发展”为题,为在场师生、学者、专家做了精彩演讲。随后,黄福水与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学生进行互动,问题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村庄可持续发展等等。对同学们关心的中国村官的产生过程,黄福水告诉哈佛学子:“我们村村干部的选举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程序和选美国总统一样。”精彩的回答引来阵阵掌声和笑声。

    二十年努力郑各庄旧貌换新颜

    提起郑各庄,其实北京人未必知道,但北京很多人知道温都水城。温都水城是郑各庄的产业,也是郑各庄的一张名片,每到周末,城里很多人都会到这里休闲娱乐。

    以前,这里的村民也挣工分也种粮。“变化发生在20多年前。”黄福水说,“20多年后我们造出了一座城。这座城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拥有者,都是我们郑各庄的农民。”

    在黄福水的带领下,现在的郑各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自营实体公司由1个发展到35个;合作公司由3个增加到60个;村级总资产从3600万元滚动到55亿元;经济总收入从3500万元提高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00元;农民人均福利现金所得从109元增加到7500元;人均居住面积近70平米,是1997年23平米的3倍;农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从不足7年提高到11.5年;过去,村里仅有1所入读几十个孩子的幼儿园、1所小学和1个简陋的医务室。现在,郑各庄建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配套,还建起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实,我们农民造城的理由很直接,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快乐、幸福的生活。”黄福水如是说。

    1995年前后的郑各庄可谓困难重重:集体经济弱化,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农地少而且撂荒严重;人居环境恶劣,大街小巷坑洼不平,刮风满身土,下雨难出门;教育、文化、商业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承受被动开发的痛苦,房地产开发商以只圈地不改村的方式向郊区迅速扩张,与郑各庄毗邻的村庄大面积农地被征占,失地农民不但无业可从,而且生活居住环境与周边新起的高楼、别墅形成天壤之别,严重伤害农民的利益和尊严。另一方面,受传统居住观念的影响,农民饱受攀比盖房的困扰,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严重缺失。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复制 农民人均纯收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