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83个水稻品种有21个来自我们公司的科研机构。”翻开今年1月发布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四川西科种业公司总经理周小东无比自豪。在水稻科研力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国有科研单位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他们自豪。而在四川省绵阳市农业局副局长肖清华看来,这一结果又在意料之中——作为绵阳农业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种子产业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继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近日绵阳市委出台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西南种业高地”。作为传统制种大市,绵阳正酝酿着一场“产业突破”,一粒小种子能否长成一个大产业?
科研沃土孕育优势产业
打造“西南种业高地”,绵阳拥有良好的基础。数据显示:绵阳全市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常年在25万亩左右,产种5万吨以上,外销量占总量的90%以上。
去年,绵阳全市种子年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实现收入3亿元左右。仅水稻制种面积就常年稳定在15-18万亩,占全省的40%以上,占全国的15%左右,在全国地市州中排名第一。目前,在绵阳境内注册从事种子科研、生产、经营的企业达68家,四川省前10强种业绵阳就占了4家。
“本地强大的科研力量是企业不断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绵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任云介绍,绵阳有市农科所、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国有、民营农作物科研育种机构13家,高、中级育种人员120余人。科研育种人员中被聘为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的就有8人,涵盖水稻、玉米、油料、蔬菜等多种农作物。
企业聚集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营销网络从全国一直蔓延到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科研成果难迈市场门槛
成就背后,阻碍也不少。
这些科研人员大多集中在国有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以“购买”或者“授权”的方式向企业流动,再进入市场推广。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单位育种”模式的不少缺陷正在逐渐暴露。
由于科研机构与种业市场不是直接对话,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过程并不容易。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突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主体地位,突出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
在这一模式下,龙头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至关重要。而目前全国范围内上市的6家种业公司中,四川没有一家上榜。即使在种业公司数量不算少的绵阳,仍未实现零突破。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水稻制种基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辽安路沿线的绵安北汽车产业带上,原有的大片水稻制种基地变成一片工厂。“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十分紧缺,再加上近几年频繁的自然灾害,都影响到了水稻制种基地的稳定发展。”任云说。
种业高地谋求蹊径突破
虽面临着不少困难,绵阳市仍义无反顾谋划着一场种业“产业突破”。
“今年我们将完成西南种业高地建设规划,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肖清华认为,绵阳打造西南种业高地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已成熟。现正在草拟的规划中,将着重突出政府对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大力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为西南种业高地崛起打通路径。
企业自身也在积极跟随政策步伐。西科种业早已组建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在其下属的绵阳市天龙水稻研究所,不少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认可。该公司还与西南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将高校科研与市场信息挂钩,确保研发出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成功转化。
此外,一些种业公司还将“上市”提上日程,并开始探索以公司流转土地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水稻制种基地以稳定制种基地面积。“这一系列的企业主动作为,再加上政府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能推动绵阳种业实现新的突破。”肖清华说。
蒋君芳 邹俊川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04/18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