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山西小杂粮思考大课题


    本报记者 吴晋斌 马小林

    去年“十一”前夕,山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紫团集团老总李兵芳给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贾明进打电话说,他们做了个PPT,想请领导们“把把脉”。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兵芳的“营销”很有效果:集团依托台湾研发团队创新的紫团“杂粮包”项目得到了山西省政府层面的认同;副省长郭迎光调研之后,将紫团的杂粮包子纳入山西可做大做强的本土品牌序列;紫团成为省政府直接为企业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首批三个龙头企业之一。

    这个故事是山西人多年来共同追逐梦想的一个缩影:保健食疗日益成为时尚后,如何将山西的小杂粮资源优势做成强势大产业,上到政府,下到企业家都在用心破题。

    这个故事是今年山西振兴杂粮产业的一个样本:企业家是承担山西小杂粮产业化的驱动力量;政府只做两件事,规划引导、服务协调;其产业化的实现路径是依托企业家团队进军绿色主食和保健饮品市场。

    小杂粮叫好不叫座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美誉。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成就了其杂粮品种多样、品质优良、保健性强、食药两用等特色。

    据调查,山西杂粮目前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20种,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1/10,谷子、荞麦和燕麦的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沁州黄”等小米已成为山西优质杂粮的代表,以杂粮为原料的山西汾酒、陈醋享誉国内外市场;每年杂粮出口约10万吨。但优势背后难掩小杂粮王国的窘境: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山西杂粮种植面积“缩水”500万亩,总产减少10亿公斤。

    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李平社说,目前小杂粮单产低、效益低、规模小。绝大多数杂粮品种平均亩产在50~100公斤,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燕麦、荞麦亩均收益不足300元,谷子不足400元,效益较高的红芸豆、绿豆也仅有700元左右,低于玉米的种植收入。

    小生产不可能在创新品种、提高产量、研发深加工上下功夫,因此山西的杂粮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原料化趋势很明显,丰年压价,歉年抢购,价格不稳定难以让农民增收。

    卖原粮的做法还难为了消费者,即使是山西本土的城市消费者,面对原粮,尽管知道它的保健功效,也常常因未掌握将其制作成美食的方法而望而却步。而这一瓶颈反过来又成为杂粮做大做强的重要制约因素。

    小主体载不动大产业

    将原粮深加工,向简便易食的绿色主食和保健饮品领域进军。山西不缺眼光,也不是没人才、没财力,更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市场的杠杆不买政策扶持的账。

    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煤炭销售下滑,山西将目光转移到小杂粮产业。从1998年,山西省政府将小杂粮列为产业化开发项目,借以实现农民增收。

    据该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褚润根回忆,从2000年起,省财政加大了对小杂粮生产技术推广的投入,确立了10个杂粮基地县和10个杂粮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给予扶持。

    但是,从2000年底开始,山西的煤炭市场转向卖方,煤价翻着跟头上涨,人、财、物的投向自然倾斜到了最暴利的产业,政府的导向难以撼动暴利的诱惑。

    没有人财物的集结,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组织和配置,小杂粮产业化结果可想而知:规模以上的80多个杂粮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单一;杂粮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5%,且以原粮粗加工为主;马铃薯加工量仅占鲜薯产量的30%,而粉条、淀粉等粗加工就占到10%以上,挤不到全国市场销售前列。

    小杂粮生产的小主体无法匹配产业化大市场,不仅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黄金期迎来新主体

    十年一觉杂粮梦。200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为山西杂粮的振兴提供了新机遇:

    国家层面,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尤其是优质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适应这一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农业、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产业化 苦荞 品种 营销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