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迁出恶劣环境 拔除贫困根源


    图为天祝县黄草川生态移民暨异地扶贫搬迁示范村项目。(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焦宏 通讯员 杨大立 文占军

    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润泽了河西走廊的万亩良田,一棵棵嫩绿的玉米苗在垄埂上茁壮成长。搬迁到金塔水管处农场的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祁连乡石大板村农民郝才排,看着田野里整齐的庄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今年以来,天祝县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力争在三年内移民3万人。届时,将有更多的人和郝才排一样,下山入川,告别贫困,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德政工程铺富路

    “早就盼着搬出那个穷地方了。老家里自然条件恶劣,种啥啥不成,就连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那种日子咋富裕得了?”郝才排说,在山里的时候,种地全部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十几亩地需要近1个月时间才能种完。今年下到川区以后,耕地、覆膜、播种全都用机械耕作,十几亩地只用了两三天就种完了……这个时候,山里的庄稼才出苗,而农场里的玉米都已经长高了。

    为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工程,加快石羊河流域源头生态保护与治理步伐,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今年天祝县对居住在祁连、旦马、毛藏等多个乡镇的10043名农牧民通过市区农林场安置、城镇安置、县内易地安置、新疆农场安置、劳务移民、教育移民等渠道,进行整村整组集中搬迁。

    该县县委书记杨得中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深入移民工作一线,召开专门会议,对移民工作提出要求,一定要把学校、卫生院、畜牧站建好,解决好农牧民最关心的问题,努力把移民点建成群众满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截至5月2日,7个市区农林场已落实移民1608人,占计划任务1582人的101.64%。

    “下山入川”工程的实施,让高深山区困难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日子不再遥远。

    生态工程促和谐

    “我们搬到这地方太方便了,路也硬化了,娃娃们几步路就到学校了。学校修得非常好,封闭式的教室,以前的住房和这里根本不能比。”天祝县华藏寺镇红大村村民王世虎如是说。两年前,他还居住在距这里5公里远的山沟里。

    现如今,华藏寺镇红大村600余户村民出行有平坦笔直的公路,孩子上学有环境优美的学校,就医有近在咫尺的医院,居住有宽敞明亮封闭式小康住宅房,休闲娱乐有宽阔优美的广场、脱贫致富还有高效果蔬日光温室……这仅仅是该县深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支持,天祝有近5万多名林缘区、生态脆弱区、高海拔区的农牧民群众走出大山,搬迁到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在异地脱贫致富。他们的迁出不但缓解了当地生态压力,减少了人畜对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有效缓解了人地、草畜矛盾,保护了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林,而且从根本上为这些贫困人口走出生存困境找到了有效途径。该县通过生态移民,现在已退出耕地近10.7万亩、草原534万亩。实践证明,生态移民工程是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现状和恢复生态双赢的光明之路。

    民生工程暖民心

    天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藏区扶贫攻坚片区。有农业人口17.28万人,近四分之一的农牧民还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态核心区、林缘区,他们有各自的苦衷,而所有的苦衷都归咎于一个根源,那就是环境恶劣。走出大山早已是他们多年来的愿望。

    对此,武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市委书记火荣贵多次到高海拔山区农牧民家中调研。火荣贵说,下山入川,不仅是让我们这一代过上好日子,更是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

    为了彻底改变全县高海拔地区4万余人的生存问题,天祝县始终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县域内国土资源,依托金强川经济综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规划新建和续建8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利用市里划转的7个市区农林场,分配耕地果园,新建移民新村。借助毛藏寺水库建设机遇,对淹没区重新规划新址或分流疏散安置。依托“两后生”培训项目,签订协议,招录输送,通过教育移民就业安置。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强易地搬迁等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凡能靠得上的项目都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草原 玉米 生态保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