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锐
赤眼蜂,一种不到1毫米的寄生性微小昆虫,个头虽小,却是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宠儿”。三十多年来,由繁育厂升级为繁育基地,由单一赤眼蜂繁育扩展到10种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繁育,由人工生产发展到机械化生产,北京市有害生物天敌昆虫繁育与应用走向了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商品化的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了北京市密云县的北京天敌昆虫繁育基地。北京天敌昆虫繁育基地的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密云县植保站赤眼蜂繁育厂。2009年开始,通过升级改造变身为专业的天敌昆虫繁育基地,是北京市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展示“窗口”。2011年,基地集成北京地区资源,自主设计、集成、组装了一条赤眼蜂工厂化繁育生产线,使得北京市天敌昆虫繁育机械化程度有了长足进步。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昆虫,成虫体长0.5毫米-0.8毫米,我国已知赤眼蜂属的种类有15种左右,其中已用于工厂化繁育的有四五种。由于赤眼蜂可寄生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因而在世界范围是这些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载体。北京市植保站生物防治科科长郭喜红介绍,赤眼蜂繁育由种蜂采集、储备柞蚕茧、暖茧育蛾、精选获得新鲜的寄主卵、种蜂扩繁、治虫蜂寄主卵包装等工序组成。在基地的羽化车间,记者看到在钢架上悬挂着一个个像纱窗一样的钢丝网,网格里整齐地摆放着蚕茧。密云县植保站站长、基地负责人王景峰说:“这是我们研制的暖茧育蛾床,钢丝网里放的是柞蚕茧。以前育蛾都是人工完成,挑选柞蚕茧、挑蛾都是人工一个个分拣,工作量大,蛾的质量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在采用立体式育蛾,加上两层钢丝网,柞蚕茧在中间,育蛾期受人为因素影响少的多。而且生成蛾后,蛾自己就挂在钢丝网上,用机械一次性收集,省事多了,可以提高80倍的功效,羽化率也提高了近20%。”
郭喜红介绍说,赤眼蜂繁育是一个工序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今年的赤眼蜂繁育从去年就开始了。从去年9月份田间采集种蜂到今年4月份开始扩繁,再到7月-9月成为商品蜂,几乎要用一年的时间。“今年我们的繁育目标是200亿只,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这两个月,以前纯手工操作是完成不了这么大的量,升级改造设备、技术应用,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是必然趋势。”作为历时四年自主研发的赤眼蜂繁育生产线,是包括离心机、挤卵机、洗卵机、卵精选机、打孔包装机在内的12种、1400多台套的机械设计、技术应用、工序严整的“集合体”,其中申报的专利就有十余项,而最让基地自豪的是活体昆虫包装机。在包装车间,记者看到了包装完的一小袋赤眼蜂寄主卵。密云县植保站副站长、基地技术负责人李清波介绍说,以前包装是靠手工,每袋里装多少全凭操作人员的感觉,非常不准确。现在,商品蜂包装全靠机械操作,电脑控制包装袋内商品蜂的数量,包装精度大了,包装量可调,省工省时,避免了人对商品蜂包装的影响。“赤眼蜂繁育是‘几何倍数’的繁育。我们只需要采集到1万只种蜂,经过六代繁育,就能实现200亿只的繁育目标。”
密云县植保站书记张永华说:“可别小看这个6厘米长、5厘米宽的小袋,里面装着180粒的赤眼蜂寄生卵,1万头赤眼蜂,可以用于1亩地玉米或半亩地板栗的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的防治。”目前,一袋商品蜂价格是3元,包括生产成本、技术成本、释放及后期跟踪服务,全部由北京市财政补贴。
北京市天敌扩繁生产有密云县和延庆县两个天敌繁育基地,密云基地以扩繁赤眼蜂类、周氏啮小蜂等寄生性天敌为主,延庆以生产捕食螨、瓢虫等捕食性天敌为主。经过改扩建,依托两个天敌繁育基地,北京市在生物防治方面基本实现了天敌产品规模化繁育与应用。经过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技术研究、设施升级改造,北京市生物防治在天敌昆虫繁育与应用方面走向了的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商品化的发展思路。
北京市天敌昆虫繁育专业技术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目前已掌握2大类10种天敌昆虫的产业化繁育技术。天敌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方面成效突出,实现了天敌昆虫的由人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逐步形成了一批天敌昆虫的生产繁育、商品化包装、贮运、应用等技术规范和标准;强化天敌产品的商品化属性,注册了天敌商标,开展了部分天敌品种的农药登记工作。目前,北京市在现有条件下已具备了150亿头赤眼蜂、200亿头周氏啮小蜂、5000万头异色瓢虫、1亿头捕食螨的繁育能力,可服务北京市150万亩次玉米害虫玉米螟、山区5万亩板栗害虫桃蛀螟、20万株林木害虫美国白蛾、部分保护地蔬菜害虫蚜虫、棉铃虫与红蜘蛛的防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23/18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