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石山挂满幸福果


    本报记者 吴砾星 杨娟

    “春有白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上到山上有水果,下到河中有鱼吃。”5月上旬,记者来到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正值白莹莹的脐橙花开遍山野。在扑鼻的花香里,比耳人唱起幸福的民谣。

    比耳村位于龙山县南端,距县城109公里,离“天下秦城”——里耶5公里,酉水河悠然流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280~600米。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共248户1048人,其中党员38人。

    2011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20元增长到9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然而,谁也想不到今日富裕的比耳村,却拥有一段异常艰难的历史。

    抹不掉的苦涩记忆

    “村前一条河,村后烂岩窠。田无一丘地皮薄,吃饭住房无着落。”这是昔日的比耳民谣。

    比耳没有多少平地,几乎全是山,山上没有多少土,几乎全是石,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了生产生活的后天畸形。

    老一辈的村民忆起当年,忍不住流下辛酸的眼泪:人均耕地不足0.2亩,村民以编制竹器、下河捕鱼、种植玉米艰难度日。住房难、糊口难,找媳妇更是难上加难。无房户占到一半,有的寄居他人灶房,有的杈木为房,有的住在船上,有的住的是“半边茅草半边瓦,千根竹子围篱笆,风扫地雨洗被,整天担心屋脊垮”的房子;只能依靠玉米、红苕为主食,没有国家救济粮便要挨饿;一句流传在外村的口头禅“有女莫嫁比耳郎,坐月没有大米汤”,全村200多名青壮年中竟有80多名光棍。

    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比耳!

    也就是从那时起,比耳人开始思索挣脱贫穷的枷锁。

    艰难的创业之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要在这连草也长不出的石山上发展生产,犹如天方夜谭。种什么?怎么种?成为横亘在村支“两委”班子心中的两道难题。

    1999年,原村支书米显烈三上龙山,五下吉首,争得了州、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请来农技专家谭世贤。在专家的建议下,比耳村“两委”决定引进市场上走俏的脐橙,带领全村走上脱贫路。

    可是,决定一出,意见四起。村民既跃跃欲试,又不敢断然行动。穷怕了的比耳人担心,之前种玉米还能当饭吃,而脐橙没种过,万一失收或卖不掉,更要饿肚子了。

    面对群众的怀疑,全村党员共同商议,每名党员带头种植50亩,宣传发动扶持50亩。

    一场轰轰烈烈挑土上山的创业之路艰难开启了。“先要把岩山炸平,从很远的地方背土填坑,一个岩窝窝要填500~1000斤土才能种活一棵树,最后再砌上岩石堡坎。双手满是血泡,挑破继续干,背烂了无数背篓,穿破了不知多少双鞋,全村用了一年时间开荒620亩。那时苦和累都不算啥,心理压力却让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脐橙未挂果的头两年。”今年52岁的老党员石宗林给记者回忆当时的场景。

    两年后,第一批脐橙结出硕果,卖出了好价钱,初尝甜头的村民纷纷加入种植大军。短短几年,比耳村焕然一新,村民住上了新房,吃上了大米,娶媳妇也开始有了要求——人品好,有文化,能吃苦,会干活。

    “村‘两委’班子挖空心思提高脐橙管理栽培技术,寻找销售路子,可怎么也没想到,短短十几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如果现在还有岩窝窝,我还想再次背土上山扩大种植!”聊天时,石宗林出人意料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可惜,村里早就没有乱石窝了。”

    早在几年前,村里能开垦的石山已全部种上了脐橙,比耳又开始向邻村、邻县、甚至邻省的荒山开疆拓土,以1000元/亩的租金承包30年,扩大种植面积。

    “比耳脐橙”逐渐成为一张亮丽名片,2011年,“湘西富硒——里耶脐橙”获柑橘绿色食品标志。在近年湘西柑橘连年遭遇卖难的情况下,比耳“纽荷尔”脐橙从来都不愁卖。

    在强有力的班子领导下,2010年,比耳村与湘西忆事达有限责任公司和里耶供销合作社联营,走订单农业的路子,实现了规模效益。为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比耳村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宗旨,及时成立了脐橙专业合作社,为入社的社员提供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脐橙远销北京、天津、辽宁沈阳、重庆、广东深圳等地。委托党员石宗兵、肖志军、肖兵等几位销售大户在长沙、吉首等地设立8个农产品销售窗口,为比耳柑橘打开了销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脐橙 柑橘 玉米 度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