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走进农技推广示范县定陶:“农技推广革命”对接田间生产


    本报记者 李锐

    4月18日,在山东省定陶县滨河办事处李王庄村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小麦整洁齐整,叶片深绿,根秆粗壮。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说,“今年的小麦比几年前强多了。以前农民种小麦不懂得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一炮轰’式一次施底肥,种植方法不合理,小麦产量一直上不去。”正在查看苗情的示范户李建荣说,“这几年,科技推广员每年都给示范户讲解肥水管理、早春小麦田间管理、‘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等小麦种植技术,到田间现场指导我们生产,我们可是得到实惠了。2009年,我种的烟农15小麦亩产才800多斤,而去年,我种的泰农18小麦品种亩产达到了1560斤,产量翻了近一番。”

    农业科技改变传统种植观念

    2009年9月,山东省定陶县被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从这时候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技推广革命”在鲁西南这个小县城拉开了“大幕”。三年的时间,定陶县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立了农技推广长效机制,培养了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了农业科技师范基地,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使定陶县农业科技入户率、规模化种植率、标准化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

    定陶县是传统农业县,耕地面积93万亩,2012年小麦种植面积75万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定陶分校校长李振勇介绍说,“以前搞农技推广,从市到县、从县到乡镇的网络体系还算健全,但从乡镇到村一级却普遍存在‘网破人散’的现象,造成新品种、新耕种方式的推广出现‘断层’。而专家下乡讲课,缺乏一家一户的针对性,农民反映‘所讲的’和‘想听的’对不上头,这就是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求新思变”成为农民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呼声。为了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路”,定陶县以实施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县项目为依托,启动实施了科技入户“十百千”工程,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十”即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四大产业建立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百”即挑选100名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深造;“千”即选取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由每名农技推广员直接对接科技示范户,通过观摩示范和入户指导进行面对面技术服务。

    “百名农技推广员有严格的责任考核,包括与示范户签订技术指导合同,每年要开展一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50天,入户指导户均不少于5次。”李振勇告诉记者,通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迎刃而解,农民观念及传统农业耕种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建立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张庭吉介绍,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建立健全科技服务通道,定陶县建立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由专家组的主导产业专家制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由试验示范基地或重点科技示范村作为技术展示平台,通过农技推广员向科技示范户推广新品种、传授新技术来带动普通农户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在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西红柿种植温室墙壁上的一个展板上,有技术推广员田同平指导的设施温室西红柿生产从品种选择、种子管理、培育无病虫壮苗、定植、田间管理等一整套技术推广工序的详细讲解,让农户看了一目了然。合作社理事长杨立告诉记者,合作社生产基地也是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之一。生产基地核心区有50个蔬菜温室,是秸秆生物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小型农机具使用等“技术集成地”,许多合作社的社员都来观摩、学习,合作社种植的蔬菜质量一年比一年好。“通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合作社种植的蔬菜有6个品种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农超对接走向超市,社员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杨立说。

    张庭吉介绍,2011年,定陶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示范户小麦亩产近1200斤,辐射带动户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17万亩蔬菜种植全部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生产,其中80%蔬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减少20%以上,平均亩增收1000元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品种 蔬菜 生产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