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下了一场小雨,老家的张大伯急忙在春地里种上了二亩玉米。邻居小张劝他,雨水下得太小,别“落干”了。张大伯脑袋一摇:“没事,‘房瓦滴水二指雨’,种地足够了。”没几天,张大伯的玉米果真“落干”了,就去问小张。小张说,“房瓦滴水二指雨”的农谚是原来的说法,过去农民住的大都是土坯房,水瓦滴水时雨水就不小了,现在大都是瓦房、砖房,房顶几乎不漏水,一丁点雨水也存不住。张大伯懊悔地说,看来老皇历也不能全信了。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语言,由于其通俗易懂,深受农民喜爱,比如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现在也很适用。但是,很多“农谚”在发展过程中已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拍。过去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对“农谚”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现在农技信息很普及,农民都懂点农业技术。如果再靠“农谚”指导生产生活,就要吃亏了。
虽然有的“农谚”过时、落伍了,但不是所有“农谚”无一是处。有些“农谚”以其简捷明快、琅琅上口的语言,及时指导农时农事,依然受到农民的欢迎。
“农谚”也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农民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农谚”,分清哪些“农谚”有用,哪些“农谚”已过时,已不适应生产生活了。去除“不实用的”,保留“有用的”。
“农谚”要与时俱进,还需要我们的农技工作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及时指导农时农事的“农谚”,使“农谚”更好地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左书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24/18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