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曾氏三兄弟自筹180万建桥


    农民们开着拖拉机从桥上驶过。

    王前喜 倪菁菁 何俊 文/图

    自3月25日以来,家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孔雀河中游的农民曾异香、曾立新和曾立国,成了当地上万人谈论的焦点,因为他们经过无数周折,自筹了180万元在孔雀河中游建起了方便两岸上万人出行的一座桥。

    当天剪彩仪式结束,农户克然木·乌斯曼喜气洋洋地开着身披大红花的拖拉机第一个从桥上驶过。“以前,没桥的时候,一到收棉花的季节,我们几乎都要花一天的时间去棉种站交棉,不仅成本高,而且路况差,翻车事故时有发生,很少有司机愿意跑这条路。现在桥通了,从河西岸开拖拉机只用十几分钟就到东岸了,我一天可以跑2趟到棉花收购站去交棉,很方便。”克然木·乌斯曼高兴地说。

    住在孔雀河中游西岸的农民贾文科说,以前从西岸到库尔勒市办事,绕行至上游桥需要1小时55分,但现在只需要50分钟就行了。

    谈起建桥,曾立新坦言:“修桥,一是为了方便自己和大伙的出行,二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现在已是巴州湖南商会副会长(民间组织)的曾立新说,他们兄弟三人自幼随父母从湖南老家来到新疆孔雀河中游居住。父亲在世时经常和他们念叨,1960年只有三个月大的姐姐生病了,由于没有桥,需要绕到20公里外的上游桥才能到当时的库尔勒县去看病。当父母抱着姐姐乘着马车赶到医院时,姐姐已经夭折了。

    2000年前后,曾氏三兄弟在当地,拥有自己的农田,在种着粮食、棉花,养着牛、羊等牲畜的同时,还经营着推土机、挖掘机、拖拉机、铲车等农机租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什么时候咱们到河对面能不绕路?”父亲这样的话语仍不时地响在他们耳畔。

    曾立新在地头看了数次,回家和哥哥弟弟商量着从自家地头建一座到河对岸的桥时,父亲听到后非常肯定地说:“修!这是好事,想办法都要修。”从那时起,曾氏三兄弟便开始到相关部门办理各种手续。

    经过近十年的奔波,曾氏兄弟终于在通过相关部门的评估后,将建桥的各种手续办齐了。

    “手续齐了,但资金又是问题。”曾立新说,起初,他们请相关专家估算后得知,若是政府修建至少需要400万。兄弟三人犯难了,这么多的钱从何处来?随后,他们得知政府建桥承包给建筑商就得很大一笔费用,加之车辆、材料供应等方面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兄弟三人把自己建桥的费用估算了一下大约在200万元左右,于是决定自己建。他们自己拿出100余万元,又从银行贷出了近100万元。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的亲戚也上了工地。为了把成本压得更低,在挖桥基、拉运材料时,曾氏兄弟都用自家的车来回跑。曾立新说:“用自家的车可以省些钱!但在建桥材料上千万马虎不得。”

    在工地上,为了不发生停工情况,曾立新请了三个工程队,人休息工程不歇着,同时还要求所有材料都要提前三天到位。3月18日,随着桥上“限重30吨及限高”以及“禁止游泳”等相关标识的到位,工程竣工了。

    就这样,曾氏三兄弟省了又省,一座长36米、宽6米,载重30吨的桥用了180万元建成了。

    谈到如何还银行贷款时,曾立新说:“以我们兄弟三个的能力,今年就能还清建桥的贷款。”

    桥建成了,但河两岸的人便产生了忧虑:“曾氏兄弟建的桥,以后咱要从桥上过,人家该不会收费吧?”就这样,一些人便给曾氏兄弟打上了名为“集资建桥款”的条子,称今年棉花收后就兑现。曾立新兄弟三人看着一张张条子无奈地表示:过桥,不会收任何费用。“我们只想与人方便。”

    据了解,新建成的孔雀河中游桥距上游桥约20公里、下游桥40公里。

    当问起新建的桥有没有名字时,曾立新笑着说:“原来想过叫‘兄弟桥’来着,现在还没立牌子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粮食 牲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