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肥西城乡统筹新画卷渐次舒展


    本报记者 杨丹丹

    徽派风格的休闲农庄,争奇斗艳的苗木花卉,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安徽省肥西县近年来不断强化城乡统筹,加速城镇化,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统筹起来,突出宜居宜业,提高规划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能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新画卷正渐次舒展。

    统筹建设,农村旧貌换新颜

    一幢幢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依次排开,沿路可看到统一整洁的垃圾箱,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农民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碌着。这是记者日前在肥西县丰乐镇河湾村看到的景象。

    村民施万青在大棚里采摘青菜,她告诉记者:“家里的地以前一直抛荒着。现在,我们把地流转出去了,就近在公司里从事蔬菜种植工作。现在每个月的收入近两千块钱。”蔬菜大棚的不远处有一个名叫“鲤鱼窝”的农业生态园,这里一排排的苗木错落有致,成群的土鸡正在林下欢快地奔跑着,水塘间不时有鱼儿跳出水面。68岁的彭国汗在农庄里打工已有十余年。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交通不便,现在不仅有了村村通公路,还有直达的公交车开进来。

    “我们村位置偏远,以前是一片脏乱差。自从2011年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对原先的村民住宅进行‘穿衣戴帽’,统一改造成现在的风格,在村里又设置了垃圾中转站,村容村貌才得到改善。”丰乐镇河湾村党支部书记王於华介绍说,生活环境的改变同时吸引了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当地农民不仅可以收到较高的土地流转租金,同时在现代农业园里打工就业,“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

    坚持加快城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始终是肥西县城乡统筹建设的一条主线,现已完成村庄规划修编,累计新建中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和农村社区173个,涌现出一批全国、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8个,全县林木覆盖率达23.8%。

    产业共融,农民致富有门路

    丰乐镇柿树岗乡的王先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2007年,他看到肥西县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畜牧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每年上市肉鸡3500万只,年上市肉猪50万头。每天生产出来的畜禽粪便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周边居住的百姓经常为气味叫苦不迭。

    能不能把这些畜禽粪便利用起来?王先科开始研究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整天在一堆鸡粪中反复观察、揣摩研究。很快,在肥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规划投资5400万元,占地70多亩,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万至3万吨,畜禽粪便3万至20万吨,年产有机肥1万至5万吨的有机肥厂初步建成,现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有机肥发酵生产厂家。这个厂不仅消化了当地畜牧企业的生产垃圾,还有效减少了巢湖的水源污染和蓝藻产生,现已具备年处理蓝藻5000吨的能力。

    苗木花卉是肥西县近年来主导发展的产业。记者看到三岗村里的农民们正在地里培育嫁接香樟、广叶兰、红叶李等小树苗。当地苗农介绍说,视品种不同,1亩田平均种上四千棵左右,最高可以种到1万棵。一直待其自然生长到了第二年,就开始拣着卖了。1公分的香樟1棵至少可以卖到2元。这样1亩地算5000棵香樟苗木就可以卖到1万元。而成本,嫁接肥料等才3000元左右。在这个100多户的村子里,每户种树从五亩到几百亩地不等。每年培养三四个月的小树苗,第二年就会给每户带来至少三四万元的收益。

    按照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肥西县紧扣城郊型农业发展定位,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特色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功能多元化,大断壮大产业规模。2011年,肥西县龙头企业累计实现营销收入74亿元,增长28%,完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增长15%。

    成果共享,城乡同奏和谐曲

    在官亭镇的回民社区文化广场上,每天早晚都是人头攒动。年轻人迈着轻快的舞步,老年人尽情地扭着秧歌。农民唐和平告诉记者,为了丰富在家农民的文化生活,镇里专门成立了“官亭镇群众文化协会”,全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在镇文化站和“群众文化协会”的组织和集中指导下,先后成立了“民间吹打乐队”、“农民腰鼓队”、“民间曲艺队”、“业余舞蹈队”、“业余庐剧团”等群众文化团体,并以这些文艺团体为主体,经常性地组织多种主题的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创立“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举办了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蔬菜大棚 香樟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