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特色养殖让农民的日子更“红火”


    吴文法:小泥鳅玩出大财富

    四年前,他还和村里人一样奔走他乡,靠打工养家糊口。如今,他在村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还为儿子在城里买了新房,并开上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成了黄河岸边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他就是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青古庄村靠养殖泥鳅致富的吴文法。

    今年才刚刚40岁的吴文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家乡很普通的小泥鳅却成了城里人追求健康饮食的美味佳肴,于是便尝试着做起了泥鳅生意,在家乡收购野生泥鳅,然后贩卖到武汉、连云港、南京等城市。由于他家在黄河岸边,那里的特殊气候以及环境为泥鳅的生成提供了天然的生长场所,泥鳅不仅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而且品质好,所以深受客商青睐,常常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吴文法便利用村里的6亩废弃坑塘开始尝试着人工养殖泥鳅。经过刻苦钻研、反复尝试,他很快掌握了泥鳅的繁育、防疫、养殖等技术。如今他集收购、销售、养殖于一体,4年来净利润达100多万元。

    吴文法不但自己靠养殖、贩卖小泥鳅闯出了大“钱”途,还示范带动周边程寨、马寨等5个村庄的群众搞起了稻田泥鳅养殖。仅此一项,每亩稻田可增收2000元,因为不施用高毒农药,也使水稻卖上了好价钱,可谓一举两得。但吴文法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很清楚稻田养殖不成规模,效益有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于是他积极倡议农民大力发展泥鳅坑塘养殖,建设泥鳅产业园区。如今,他的泥鳅养殖园区已开挖好坑塘10个,每个坑塘占地3亩左右,预计一个坑塘每年可净赚9万元。

    摘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黄家云:孔雀开出“富贵屏”

    日前,笔者在重庆市合川区铜溪镇金沙村家云孔雀养殖场看到,一只只漂亮的孔雀在太阳下自由地活动,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变成了聚宝盆。

    黄家云是铜溪镇金沙村村民,一次偶然机会,他了解到孔雀是国家鼓励养殖的集观赏、食用、保健于一身的养殖珍禽。孔雀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野味珍品,营养价值高,肉味鲜美,饲养孔雀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产品极易销售,于是黄家云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梦想。

    2009年,到湖北、河南等地考察后,黄家云发现老家金沙村刚好符合饲养孔雀需要的“树多荫大、地势稍倾斜、半沙半土的半山坡、环境僻静”等条件。于是黄家云投入60多万元办起了重庆家云孔雀养殖场,并从外地购回20多只种孔雀精心饲养。经过3年多自繁自养,如今养殖场已有200多只种孔雀,今年底可达到800多只的种孔雀量。“因为目前养殖规模还不够大,主要售卖种孔雀和孔雀苗,今年预计收入在100万元左右,今后养殖量上去了,还会大量供应餐桌。”黄家云说。

    “孔雀属于特种养殖,它的养殖难度大吗?”“孔雀饲料基本与家鸡相似,饲料调配主要是粒料、动物性饲料和青绿饲料的配搭。粒料如高粱、玉米、水稻、麻籽、苏籽等混合喂给;动物性饲料是由肉末同蛋混合饲料掺在一起喂给;青绿饲料切碎在动物性饲料中喂或单独饲喂。”黄家云谈起孔雀的饲养技术如数家珍。

    “另外,孔雀容易患球虫病和白痢病,必须保持圈舍卫生,及早预防,必要时还要做鸡新城疫苗预防接种。”黄家云说。几年的饲养,黄家云成了饲养孔雀的专家。

    摘自《重庆日报农村版》

    宋淑萍:野猪“拱出”转型路

    日前,笔者走进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育苗营林所宋淑萍家,她家的“野猪杀猪菜”的招牌很显眼,牌子上画了头凶猛的野猪,就立在“乌带”公路边上。乌马河有11个林场(所),育苗营林所是最近的一个。下“乌带”公路,再走50米,就到了宋淑萍家院里。前后院子很大,有7亩多地。院中有四间砖房,大屋地中间摆着一张桌子,这就是所谓的饭店了。后院的野猪圈,两排房八个大间,20多头野猪按大小分开饲养,现在有7头能出栏,都在150公斤左右。有两头野猪种猪也要出售,每头都有400公斤,要价在10万元左右。在野猪圈边上,还有一排排松树苗。宋淑萍说这也是她家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进账。

    宋淑萍养野猪是从2007年开始的,当时两口子都没活干,她想,当不了林业工人,就当林业农民吧。她托人从铁力买回4个野猪崽。野猪好养,夏天吃草,冬天吃糠,虽然出栏时间长,但饲养成本低,肉价高,比养家猪效益好。2010年,宋淑萍家里存栏40多头野猪,干着急卖不出去,她就想到了开个经营野猪肉的饭店,就当边深加工边作广告了。她这招还真有效,很快野猪就不愁销路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蚕茧 动物性饲料 育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