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农民一把金钥匙,让他们打开致富的大门。3月20日上午,在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下郭村科技基地,下郭村农民胡明玉对笔者说:“下田有技术指导,看样板有示范园,依靠‘四课堂’,我今年的一个8分地大棚黄瓜净收入7300多元。”
其实,胡明玉只是社旗县实施“四课堂”计划的受益者之一。2011年,该县已有20万农民通过“四课堂”享受全过程科技服务,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5.6亿元,科技贡献率达44%以上。
空中课堂启民智
2月10日晚,天刚擦黑,劳作了一天的唐庄乡何庄村农民便匆匆吃过晚饭,赶到县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室,收看远程教育课程,了解市场行情、查询致富信息和全国各地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如今,白天下地、夜晚和雨天上课已成为该村村民的新时尚。今年以来,唐庄乡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这一信息平台,在全乡9个行政村全部设立接收点,并配备了专职管理员随时对农民开放,帮助农民在“空中课堂”学技术、解难题。
“河南农业大学张绍文教授讲的《无公害蔬菜》浅显易懂,俺最爱听!”“社旗县农业专家讲的快乐植棉新模式确实管用!”在何庄村,说起“空中课堂”里的专家教授,农民如数家珍。前几天,村里养鸡大户郭春山的鸡得了一种怪病,头部发黑,羽毛混乱,不吃食,郭春山找到管理员,通过“空中课堂”的留言板向专家请教,得知鸡患了组织滴虫病,他赶紧按专家给的配方治疗,很快将病鸡治好了。
流动课堂科技送田头
3月19日,笔者走入朱集乡李庵村看到,一辆流动宣传车车体上“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该村50多位农民围在一起,听县农技中心高级配肥师陈春先讲解小麦需肥规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
据介绍,李庵村地处偏僻,小麦常年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徘徊。2009年以来,该乡邀请县农技中心的专家“会诊”,经过测土,开出了土地营养“配方”,加上科学管理,现平均亩产达到401公斤,3000亩低产田变成了示范园。今年不但每亩地投资减少了10多元,而且小麦苗情十分喜人,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景象。
“走到农民中间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走近田间地头,农业技术才能找到结合点,才会变成效益。”该县技术员王聚成向笔者大发感慨。
近年来,社旗县围绕优质小麦、棉花、烟叶、脱毒红薯、蔬菜、林果、畜牧等七大产业链的特点,实行高级专家下乡镇、技术人员进村庄、科技能手入农户,在示范基地、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开设“流动课堂”。
观摩课堂“复制”致富经
饶良镇豆观行政村农民李长军是村里有名的植棉能手。这些年种植棉花,每亩每年施肥、打药投资20多元,可每亩棉花收入只有800多元,并且因为连年重茬,棉花品质和产量很难有保证,就是找不到解决的好办法。
2011年1月,村里建起了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园,请来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定期蹲点管理。由麦套棉改为春季育苗、搬钵麦收后移栽的“快乐植棉模式”。去年,全村300多亩棉花亩均收入2600元以上,李长军种的3亩鲁棉妍23号棉花杂交新品种,亩均效益达2900元。
一个新品种、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往往受到资金、市场、管理、技术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为此,社旗县将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集中起来,建起了无公害蔬菜、棉花无土栽培新优品种繁育等10处农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全过程向农民开放,农民从示范区“复制”技术,回去指导生产。
市场课堂增收上“保险”
太和乡后赵村的张金奎4年前搞起了养鸡。头一年没经验,鸡群产蛋少,而且防疫没跟上,收入根本不够成本。第二年产蛋多了,可市场上鸡蛋价低滞销,又没赚到钱。
这类现象引起了社旗县决策者的关注,农民生产出的产品,不一定能赢得市场,取得效益,把产品转化成收益,农民必须学会闯市场。于是,该县一方面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组织鼓励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让农民“抱团”闯市场,在实践中学习市场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28/18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