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准保姆”们的“快乐课堂”


    本报记者 毛晓雅

    早晨7点,初春的太阳还没穿透晨雾,北京市总工会职业大学的校园便被一阵阵清脆的笑声打破了一夜的宁静。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准保姆”说笑着走向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家政培训课程。对于已经离开学校多年,有些甚至从未进过校园的她们来说,课堂是新鲜有趣且意义不凡的。

    “以前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打工妹,给人家干活挣钱,但老师的讲授让我明白做保姆也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23岁的李琴军来自河北省衡水市柳家寨村,她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被大家选为班长。“以后我不会再满足于稀里糊涂地干活,而要把保姆的工作当成一种职业,用职业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李琴军的收获远远不止于课堂讲授的内容。

    “班长每天最早到教室给我们开门,晚上最晚离开教室锁门,课间擦黑板吃了不少粉笔末。”同宿舍的宋俊江来自山西省兴汾县永固乡桥村,她为人豪爽,常常充当宿舍的“代言人”。

    “这个班共60人,大都是像宋俊江这样的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班主任周老师介绍。她们在学校吃住,集中培训一个月,费用全部由北京市“家政服务工程”承担。“免费”的招牌吸引了不少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女性,对她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个“偶遇”的培训班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

    丈夫在外打工,儿子在外上学,过了大半辈子的宋俊江总觉得家里空荡荡,心里也茫茫然。“偶然听到在北京打工的亲戚说她参加了家政员培训,现在当保姆收入还不错。当时就动了心,这期一开班就报名了。”宋俊江把笔记本递给记者,“小学毕业就不上学了,有些字不会写,先拼音,回来查字典补上。”翻开本子,尽管字体不漂亮,但写得工工整整。开课以来,这样的笔记本宋俊江已经记了两本了。

    来自黑龙江塔河县的牛金梅和宋俊江一样,总想做点事情填补生活的空白,“咱没文化,又没啥闲钱交学费,就冲着这个免费的课程来的。不花钱能学技术,学成好找活儿干,哪儿去找这么好的事情?”牛金梅说得朴实而直白。

    更“不靠谱”的是湖南省石门县二都村的杨忠妹,她来北京找朋友玩儿,偶然看到培训宣传,就决定留下来。“以前也没什么事情做,这次有目标了,上完课就入户做保姆,以后就干这一行了。”找到目标的杨忠妹显得很有神采。

    与这群“准保姆”朝夕相处的周老师说,“家政服务工程”是商务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工程的初衷在于提升从事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课程进行中,周老师更切身感受到这个培训对参训人的重要意义:“这些来自农村的女性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许,但她们往往踮着脚却迈不开步,培训对她们来说像一块垫脚石,让她们有了目标,站得高点儿,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在这座城市有了能够立足的本事。”

    从农村留守妇女到进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宋俊江们还需要去适应。幸运的是,北京城给她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让她们有了良好的开端。新生代农民工李琴军更快地融入了城市,在这里,她完成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这里出去,她决心“以专业的素养和技能做一名优秀家政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定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