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莲年有余》古柳祥画庄作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清代与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潍坊杨家埠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是个具有千年的古镇。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相传当年有一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促进了这里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年画艺人也先后迁居杨柳青,发展业务。杨柳青镇外又盛产非常适宜雕版的杜梨树,有了这种上乘的工艺材料,杨柳青木版年画随即兴起,走向兴盛。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的30多个村子,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复苏。抗日战争时期杨柳青画店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传统制作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得以继承和发展。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半印半画”方法,制作时,先在木版上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它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它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板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它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为题材,采用寓意写实等手法,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曲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莲生贵子》、《麒麟送子》、《莲年有余》和《福禄庆寿》等。《莲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而且被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先后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乔仲林 文/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其它 相结合 杜梨 鲤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