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创造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疆界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作为文化资源大国,我国文化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仅占1.5%,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0.6%,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依然较低。靠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转型,靠文化软实力的壮大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仅严重不平衡,而且彼此脱节。一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经济建设是挣钱,文化建设是花钱。造成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处于“休眠”状态,缺少将其“变现”的意识和手段。如何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这些优质乡村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既能得到充分保护,又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还能创造更多经济实惠的优势资源,是今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农村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特色优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保存的文化基因丰富,决定了农村文化产业原创性、独特性强,增长点多。古村落古民居、传统手工艺、民风民俗、节庆歌舞、乡土美食、田园风光等,对城市和世界都十分具有吸引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愿望紧密结合,必将实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共同繁荣,赋予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农村手工艺文化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村手工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艺人们通过灵巧的双手,赋予泥土、竹片、蚕丝、秸秆、粮食等以理想愿望和精神寄托,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这些作品充盈着农民群众健康爽朗的生活情趣,体现了农民群众把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深受大众欢迎。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属于密集型的手工劳动,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各地的人文、地理、物产不同,又使得特定地区、村落的文化产品各具特色,具有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惟一性和优越性。特色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农民致富兴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化的产业机制建构下,农村手工艺可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农民中的能工巧匠、民间艺术大师,个个都是增收高手、致富能人。应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精湛技艺、特色项目拓展市场,发家致富,进而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共同增收致富。

    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着力点。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以农民办旅游,民众就近旅游,回归乡土、体验农耕文化、亲近大自然为特点的乡村游、农业观光采摘游,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乡村休闲旅游业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丰富和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加速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农村集聚,促进以旅助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农民扩大就业、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加收入。这对于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意义重大。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发育,培育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进入城市市场提供更便捷的通道。目前,农村手工艺产业多以“贴牌”、“代工”为主,农户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大多面向批发市场,利润空间小,品牌和设计亟待提升。要通过开辟帮扶渠道,成立设计师志愿者队伍,成立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改变农民独立面对国内外文化市场的弱势地位。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民办、国办多种所有制并举,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积极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之家、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产业实体。要建立健全公开、公平、透明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村民营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应充分重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等问题,一方面通过经济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非遗项目既能通过市场化开发实现活态传承,又要警惕过度开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群众 新农村建设 休闲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