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让每个农民学会一两门致富技术


    本报记者 李杰

    “我们要让每位农民学会一两门致富技术,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日前,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刘伟介绍说,近年来,承德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和乡(镇)、村成人学校,大力实施“送教下乡”工程,既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

    面向农村办教育

    承德工业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中等职业学校,依山而建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食堂、学生公寓等齐全。校长卜立新告诉记者,10月14日,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视察该校,走进电气、数控、焊接、钳工及汽修实训车间与师生们亲切交谈。他勉励校方一定再接再厉,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需要大量的技工人才,尤其是当前,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他们都需要掌握一两门技术。还有,发展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都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型农民。”刘伟说,该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务院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据了解,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2009年该市教育、组织和农工部门联合启动“送教下乡”活动。学校根据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开设种植、养殖等专业,招收农村党员干部、种植养殖专业户等,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和教师下乡授课方式,按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对农民学生实施学历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课堂开设在田间

    在兴隆县塔前村,记者看到临路的山坡全是核桃林。村支书王长发告诉记者,他是2009年“送教下乡”的学员,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他大胆引进薄皮核桃新品种,种植了80亩核桃林,带动乡亲种植核桃500多亩。每到嫁接、修剪等时期,学校林果教师现场指导技术,给乡亲“林间讲课”。

    “我县地广川多,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广大农村群众收入较低。”兴隆县职教中心校长李廷存说,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方针,服务全县“林果立县”发展战略,依托各乡镇、村成人学校授课网点,让教学课堂进村、进田间林间,因地制宜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探索出一条“辐射式”科教兴农教学模式。

    李廷存说,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强化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全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另一方面,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综合实训楼,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舞蹈、钢琴、工艺美术、旅游服务、汽车维修等22个专业实训室,建立了果树盆景基地和精品果树示范园,实现了校内所有专业均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

    刘伟介绍说,“送教下乡”招生对象扩展到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45周岁以下青壮年农民,要求贴近农村实际,并对课程设置、学制安排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修业年限为3年至5年,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集中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现场授课和专业教师指导下“边学习边生产、边工作边实践”,学生通过相应科目考试或考核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科技致富“热”山乡

    围场满族自治县尹家店村有耕地4199亩,以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每亩收入500元左右。43岁的村民梁国辉运用“送教下乡”学到的知识,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他带领乡亲大面积种植胡萝卜,并与山东省一家公司签订订单2000亩,当年获得纯利润100多万元。如今,已扩大到3500亩,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年出口量达100多万吨,全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000余元。

    刘伟说,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181所乡镇成人学校为主要阵地,以1250所村级农民文化学校和农户为辐射点的培训体系,培训农民1万多名,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据统计,兴隆县职教中心已建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20多个,示范户100多个,在示范乡、村、户中办培训班160多期,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使示范乡镇人均增收210元,示范村人均增收530元,示范户人均增收224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新农村建设 果树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