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林 沈建华 李海涛
人说江苏最大的特色就是水。濒江临海,水网交错:近3000条河道如脉络,近百个湖泊似镶玉,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有城中小桥流水,田家傍水枕河……
人们又说,江苏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水。有水样的温柔淳厚、水样的开放包容、水样的锐意进取。
然而,水患猛于虎。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洪、涝、旱,风、暴、潮频发。上天将最珍贵的水资源赐给江苏的同时,也对伴水而生的江苏提出了挑战。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利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要把水利摆到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省长李学勇指出,要加大水利改革发展力度,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当前,江苏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正呈现出一幅幅如诗如歌、人水相亲的壮美画卷。
水利防洪保障图,凸显现代水利新理念
初秋时节,踏访江苏水利工程,步移景换,眼前犹如渐次展开一幅幅风景长卷,让人赏心悦目之余,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慨叹:“江苏水利工程如画!”
苏中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引江入海”工程之上,棋苑、琴园、壁画、音乐喷泉广场,旋律优美,喷泉变幻,美在和谐。
苏北淮安,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之处,登高眺望,曲廊迂回,浓荫蔽日,花木葱茏,百鸟和鸣,美在壮观。
苏南镇江,引航道水利枢纽,花草树木,水榭亭台,芳草萋萋,苇鸟唧唧,“江海之门”,防洪、排涝、改善水质的水利功能之中,植入了人文休闲……
然而,江苏是大江、大海、大湖、大河“四水”俱全的省份,过境客水又是本地水资源量的30倍,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因此“鱼米之乡”也曾有过另外一副模样。
“住江边,吃江鲜,大水一来屋朝天。挑起箩担去逃荒,大水退了再还田。”古老的歌谣是苏中靖江百姓深受水患的纪实。
1931年苏北大水灾,洪水冲垮运河堤防,7.7万人丧生,千万亩农田绝收。上海《申报》报道:“棺木出售一空,大小木店概改制棺木。”
直到建国后,陆续建设的防洪工程才渐筑安全保障。进入新世纪,水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说,“江苏创新现代水利发展理念,着力发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注重城乡水利协调,注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调水工程,建成和完善了长江与太湖、淮河和沂沭泗等四大水系的互联互通、互调互济的跨流域调水功能体系。江苏由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可调控的比较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
今年大旱,江水北调工程中的江都站,累计抗旱翻水55亿立方米,超过一个洪泽湖正常蓄水量,最远的调水路程达400多公里。
泰兴市根思乡农民戴文权指着烈日下的秧田说:“幸亏了这调水工程,我这5亩地,至少能多长千把斤稻!”他说,村里5000亩旱地全部栽上了水稻。
哪里有水,那里就有绿洲和生命,人们因此而追逐着水的踪迹;哪里有了洪水,那里就出现饥饿和死亡,人们因此又逃避着水的到来。
淮河到达江苏境内已经走过了近800公里的旅程,其间接纳了多条河流来水,已经成了滔滔大河。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携带大量泥沙淤塞下游河道并抬高了洪泽湖湖底高程,淮安80%的土地面积处在设计洪水线以下,客水过境,险象环生,洪涝频发。
国家治淮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让洪泽湖大堤及其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有了可靠保障。
淮河下游金湖县,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三面环抱,百姓最怕水淹。今年7月暴雨连日,金南村农民朱兴富却说:“现在泄得快了,不怕淹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1/17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