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业要做强关键在“三精”


    □□本报记者 阎红玉

    辽源市是吉林省中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辽源市积极夯基础、保增收,努力做好农业生产大文章。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2011年全市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85个,可实现牧业产值49.5亿元,增长10.5%;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可达38万吨,增长15%;园艺特产业可实现产值12亿元,增长8%;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增长20%。辽源市农业缘何发展如此迅猛?记者日前采访了辽源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金育辉。

    金育辉介绍,2010年,全市战胜了春季持续低温多雨、入夏严重干旱、伏期重大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到31.3亿斤,比2009年净增5.4亿斤,是“十一五”期间增产最多的年份。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24元,比2009年增长17.6%,是“十五”末期的3.5倍。

    谈到“十二五”时期,金育辉重点阐述了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强和农村和谐稳定四个目标,突出发展五大产业,着力实施八大工程,在“精细种植业”上下功夫,在“精品畜牧业”上做文章,在“精深加工业”上求突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五大产业:一是突出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以玉米、水稻、大豆为重点,稳定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十二五”末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3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二是突出发展精品畜牧业。以牛、猪、羊、肉蛋鸡和鹿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15万吨和2.7万吨,年均增长11%、12%和8.5%;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8.5%以上;三是突出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以梅花鹿、柞蚕、食用菌为重点,打造区域特色,构筑优势产业。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以棚膜经济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递增16%。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年均递增8%;四是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建设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个、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20个、超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30个、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32个,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年均递增18%;五是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建设30个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做好粮食、畜牧、特产、瓜菜、水果、饮品、豆制品、水产品等8大类100种“三品”开发。到2015年,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6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达到170个。

    八大工程:一是粮食生产跃升工程;二是畜牧业扩能升级工程。实现由传统饲养向“人畜分离、退村入区、以区建园”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扩大养殖总量,增加牧业效益,推动畜牧业产品、质量、管理、规模全面升级;三是高效特产提速工程。研究解决梅花鹿“药食同源”问题,实现梅花鹿产业药用、食用、观赏、加工“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新老蚕场开发和改造,增加柞蚕饲养总量,延长产业链条;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做大做强马记鹿茸、御泉大米、金翼蛋品等现有品牌,积极打造开发新品牌,探索和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治、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旱可灌、涝可排,耕地质量明显提高,耕地总量保持平衡,90%的中低产田达到良田标准;六是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以阳光工程、春风工程以及学历教育、冬春科技培训等为载体,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转移就业、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要达到15万人左右;七是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和应用普及。到2015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达到55%以上;八是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发展、示范带动的原则,全面开展市级样板区、县级样板村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村屯覆盖面要达到80%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园艺 玉米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