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碧血黄花埋忠骨


    在广州一处僻静的角落中,有一座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青砖大屋建筑。它坐北向南,占地五百余平方米,四进深院落,其中前三进之间建有天井.而第三进与第四进之间隔着一条走巷,巷的东端有一扇小门通向小东营。宅院中有五色的玻璃花楣,吱呀作响的木制门扉,还有古朴典雅的封檐板。门厅、旁厅、轿厅。100年前,正是在这座看似普通的院落里,孕育了那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一个鲜花盛开的南国春天。傍晚时分,残阳如血,在广州一座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青砖大屋中,一百多名文弱书生手握长枪,腰缠炸弹,紧张地等待着。他们心中清楚,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与亲人永远的别离,因为他们将面对的是腐败清廷数以万计的军队,但他们并不会为此后悔。

    他们当中,一位名叫林觉民的青年在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这样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五时半时辰一到,螺号吹响。热血青年们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附近的总督衙门。来到总督衙门前,总督豢养的卫队数十人向革命党人射出了邪恶的子弹。林时爽等革命党人冒着弹雨率先用炸弹猛击,当场击毙卫兵数人。其余见势不妙,退入室内,匿不敢出,却是依然负隅顽抗,让革命党人无法从正门攻入。

    空阔的总督署前没有其他的遮挡物,革命党人只能躲在总督衙门的石狮子后面与敌人对射,而两只怒目圆睁石狮子,生生目睹了整个起义的悲壮历程。在付出了很大的流血代价之后,革命党人才由黄兴带人从西边侧门强行攻入。前队人马中的另一部,则在喻培伦的率领下,在把总督署的围墙炸了个大洞后冲入其中。不久,徐维扬率领的后队人马匆匆赶到,又与散布在总督署门口的卫队遭遇,他们围绕着石狮子展开了短暂枪战后冲入。

    富丽堂皇的总督衙门,丫鬟仆人四处奔逃,唯独不见了两广总督张鸣琦。原来,狡猾的张鸣琦听见枪声,早已翻墙而出逃到了水师衙门,正在调兵要来镇压革命党人。愤怒的革命党人点起了熊熊大火,向世人宣告着自己的愤怒。

    当革命党人退出总督衙门,原本藏匿的总督卫队将子弹射向革命党人,随后,张鸣琦派来的增援部队赶到。于是,一场激战由此展开。长枪、短炮、炸弹的声音曾经在它们的耳畔此起彼伏,年轻的革命党人进攻、掩护、撤退,一个又一个中弹、流血、牺牲……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热血青年,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

    枪声沉寂后,革命党人的鲜血染红了广州的街道。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在起义中遇难。对此,孙中山先生痛哭到:“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起义虽以失败告终,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仅仅在半年之后,衰败的清王朝便在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中轰然倒塌。可谓是壮烈的开国序幕。

    起义失败后,数名革命者的尸首横曝于道路之上,无人敢于收殓。直到4月3日,清政府才允许广州的广仁、爱育、方便、广济等善堂收拾遗骸。最初打算将革命党人葬于大东门外用于埋葬死囚的“臭冈”。此时,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不惧危险,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记者的身份作为掩盖,又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购置了沙河路旁的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将遇难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埋葬。

    民国成立后的1918年,当时的广东省参议院院长林森向华侨募捐,建立功坊、纪念亭,并立碑石。墓园规模初具。1923年之后,林森陆续捐、拨款项,购地、开路、种树及建筑碑牌。1935年,黄花岗管理委员会又新建正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巍峨庄严的面貌至此终于落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高度重视,多次拨款修缮,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已经成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曰“黄花浩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鲜花 农历 红花 镇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