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打造农家院里的“无形粮田”


    新型粮仓(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李海涛 于险峰 张仁军

    “我们农家院里有了这个新玩艺儿,就等于多种了几亩地。”8月19日,记者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前双井镇王家村采访,村民赵庆安把记者拉到他家的院子里,一个劲地夸耀他那蓝顶钢网、能装1万斤玉米的矩形粮仓。他说当初申领到这个政府补贴的“大件”时,家里还放起了鞭炮,就像盖新房娶媳妇一样高兴。

    像赵庆安一样,家里有了新粮仓的农民,在辽宁省一共有15.6万户。这得益于国家实施的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工程。辽宁省作为全国首批农户科学储粮试点省,自2008年以来,已累计完成专项投资4.6亿元。据测算,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减少粮耗1.3亿斤以上,相当于开发10万亩左右的“无形粮田”。

    据统计,我国农户家庭储粮约50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0%。然而,由于传统农户储粮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储存过程中损失惊人。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相当于约6000万亩良田的粮食产量。

    消灭“地趴粮”,让“藏粮于民”更稳固

    记者了解到,辽宁东部地区传统储粮方式基本上是搭建简易的玉米楼子或玉米栈子。而辽北、辽中地区大多数农户储粮方式更为原始,普遍将玉米穗堆放在院内,上无遮盖,下无铺垫,四周无栏,俗称“地趴粮”。

    “玉米堆在地上,不仅老鼠嗑,受潮还发霉。每次下雨后都要翻晒,麻烦着呢。”开原市老城街后三村村民李强说,开春地气一上来,粮食就容易霉变。所以不管价钱是高是低,“五一”之前都得赶紧卖出去,“地趴粮”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

    据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调查,辽宁全省每年因鼠、霉、虫害等原因,造成农户储粮损失率在8%-15%之间。据此,即便是按照最低损失率8%测算,全省每年农户储粮过程中,总损失粮食亦高达18亿斤,损失价值10亿元以上。

    “一提到储粮,大家都想到国储、省储和市储三级粮储。其实农户也是储粮主体,而且数量非常可观。”辽宁省农委主任、粮食局局长刘长江对记者说,全省每年粮食总产量在350亿斤左右,农民收获后当即出售和储存期不足3个月的约占总产量的35%,每年农户自留粮和储存期3个月以上的达65%。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不仅是“民生工程”,还是“战略工程”,“藏粮于民”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

    “消灭‘地趴粮’不仅是农民的心愿,也是我们的责任。”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所长董殿文介绍,能穗储1万斤玉米的钢制矩形粮仓长4米、宽1.5米、高2米,采取钢板“双网”设计,四面通风,自然干燥,既防鼠害又防霉变,不仅保证了原粮的品质,而且使粮食损失基本为零。

    用上新粮仓,农民算了三笔“增收账”

    一个12立方米的钢制矩形粮仓,造价3000元,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拿大头,农户出资40%。由于深受推广地区农户欢迎,申请购买的农户非常多,但由于每年安排数量有限供不应求,许多地方村民采取抓阄的形式,按先后顺序领号发放。

    为什么农户的积极性这么高?昌图县前双井镇王家村村主任赵志富给记者算了减损、提质、择机售粮三笔“增收账”:“按1万斤粮食计算,以前要损失10%左右,现在一点都不损失,就要多卖800多块钱;咱这进仓的玉米一点都没发霉,米粒看着透亮,比机械烘干的每斤能多卖出2分钱,这也有200块钱了;有几户村民开春前卖了一部分没进仓的粮食,当时的价格是每斤0.85元,进仓的粮食前几天刚卖,价格是每斤1.15元,这中间有三毛钱的差价,除去一毛钱的水分,等于又多卖了2000块钱。”

    记者了解到,建新型粮仓的农户个人只需承担建仓费1200元,通常单仓每年可减损增收2000元以上,也就是说,农户的本钱一般当年就能收回。而新粮仓能用15年到20年,可以说一年投资,长久受益。

    科学储粮,最为快捷的“增产”措施

    “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是对传统储粮观念和储粮方式的一次革命。”刘长江说,专项工程对于实现农民减损增收,增加社会粮食总量,保证原粮品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一项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粮仓 玉米 相结合
上一篇 : 母猪催奶九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