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城头镇山下村村民在农家书屋看书。
□□
本报记者蔡茂楷文/图
“每天来这里看书、借书的有十多人,多时有二三十人,到书屋看书已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在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山下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林学寨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
富裕起来的山下村,通过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结合方式,建成拥有1700多册书的新型农家书屋。村支书林昭坤说,随着借书、看书村民越来越多,村里正筹划把书屋搬到老人活动中心,再添置些设备,让书香飘满乡村。
“要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农家书屋公共服务能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8月4日,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在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会上强调。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福建农家书屋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10年12月底,已在全省14433个行政村中建成8278个农家书屋。各级财政共投入7368万元,社会捐赠约1300万元。
“。”作为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农家书屋工程,正让八闽大地农民尽情享用着社会进步的文化大餐。
把好配书关,首选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
“农家书屋就像实用知识‘万能充’。”管理员林学寨形象地向记者介绍说,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民遇到生活和生产的问题,就来查阅相关图书和报刊,解决一个个看起来很小,却非常实际的具体问题。
农民们离不开农家书屋,是因为书屋里的书籍、报刊很实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重点之一是配好书。为了配好书,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针对农村特点和阅读群体需求状况,精心筹划,严格把好选题出版、选定目录、配书送货等关键环节关。
在出版选题上,全省出版界围绕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的思路,主动策划选题,提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出版物,近几年,先后出版771种“三农”优秀图书和音像制品。
在出版物选配上,按照科学性、经济性、通俗性、地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确保入选图书、音像制品既符合新闻出版总署和省里的配送要求,又贴近村民们的需求。省农家书屋办公室还对各类出版物选配比例进行了细化。图书选配比例为:政治类5%,科技类30%,生活类l5%,文化类20%,少儿类25%,综合类5%;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选配比例为:科技类为40%,生活类20%,文化类20%,少儿类20%。
在福清市镜洋镇光荣村农家书屋,记者看到前任村主任老庄,正在津津有味地看4月15日《农民日报》刊发的《肥料和施肥技术咨询解答》。他说,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水稻倒伏和施肥的关系,村民们学会这些知识,就可以减少水稻倒伏现象。
不同的村有不同的需求,为让选书更具地域性,省农家书屋办公室还“放权给县”,规定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自主选定配书方案,多选农民能用得上
的书籍。
抓好选址关,让村民更加方便、快捷地就近看书
如何把区域特点转变为农家书屋特长?福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分类分批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闽西上杭县古田镇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所在地,针对红色资源多、群众接受传统教育多的特点,该镇先后投入18万元,配备了电视、电脑等设施设备,将农家书屋建在一家农民开办的“农家乐”中,书屋面积达450平方米,成了附近村民学习致富本领和与游客共育文明新风的最佳场所。
而在三明市梅列区列西村,以方便村民、服务读者为宗旨,以农家书屋为中心,在周边八个村民小区设立了流动农家书屋服务点,定期与不定期送书上门。
在闽南,石狮、德化等地借鉴图书馆管理模式,推行图书流动管理制度。
闽东宁德市蕉城区畲族村,农家书屋推行“人人都是阅读者,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不断强化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使他们养成了借阅图书主动登记、按时归还的良好习惯。该书屋从过去定时开放调整为现在全时开放,提高了实效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1/17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