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茶的故乡


    穆祥桐常瑞娟

    茶,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饮料之一,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既克殷,在其宗姬封于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毕纳贡之。”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指出:“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上述记载反映了3000多年前,茶已作为巴蜀地区的特产上贡中央了;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饮茶之习便由巴蜀地区传播开来。

    据统计,近数十年来,在我国发现历史悠久的野生或栽培型的古茶树报道达数十起,其中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分布得最多最广,多为高乔木型,其他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则多为乔木型或半乔木型。其中最典型的有如下几例:在云南勐海县发现一株野生的古茶树,树干直径1.21米,树高34米,树龄已达1700多年;该县的南糯山还发现了古代栽培型的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已达800多年;景谷县发现一株野生古茶树,树干胸围2.76米,树高20米;镇沅县发现一株古茶树,树干胸围4.51米,树高19米;凤庆县发现一株古茶树,树干直径1.8米,树高13米,树龄已达1000多年。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发现了一株凤凰单枞茶树,树高5米,树龄已达600多年。在广西百色发现了一株古茶树,树高13米,树龄800多年。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在其所著的《中国西部游记》中记述:“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10英尺(1英尺=0.305米)或10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这些野生或栽培型古茶树的发现,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中国是茶的起源地,是茶的故乡;中国利用、栽培茶树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汉代,茶叶已成为人们日用的商品,并且有了贸易集散地。如王褒在其《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句。

    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加强,饮茶之风遍及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指出:“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此屋之饮。”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叙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冒明者,此邕湖者’。”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茶区,分别是山南茶区,包括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淮南茶区,包括光州、义阳、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浙西茶区,包括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浙东茶区,包括越州、明州、婺州、台州;剑南茶区,包括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黔中茶区,包括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茶区,包括鄂州、袁州、吉州;怜南茶区,包括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这43个产茶州郡,遍及今天川、渝、陕、鄂、皖、赣、浙、苏、湘、黔、桂、粤、闽、滇等十余个省(区),与我国今日之茶区大体相当。

    据《唐国史补》等文献记载,唐代生产的名茶达50余个,在名茶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贡茶,有湖州的顾渚紫笋,常州的阳羡茶,湖北蕲春的蕲门团黄,雅州名山的蒙顶石花,东川的神泉小团,峡州的碧涧、明月,福州的方山露芽,荆州江陵的楠木茶,婺州的东白,睦州桐庐的鸠坑茶,洪州的西山白露,越州的剡溪茶,夔州的香雨,余姚的仙茗,岳州的邕湖含膏等。

    由于茶业经济的发展,其在农业经济和商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德宗时(780~805)中国开始征收茶税。在唐代,全国茶税每年达数十万贯,最高时竟达80多万贯。当时在流通领域中出现了专门的茶商。白居易在其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就描述了茶商之女空守闺房的苦闷:“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粱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树高 树龄 树干 乔木
上一篇 : 现场记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