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国外农药新品登陆中国——印度伊克胜作物护理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种对蜜蜂和益虫无害、对刺吸式害虫有特效的农药。此前,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在中国推出一新型杀虫剂“艾绿士”,德国巴斯夫公司玉米田苗后除草剂“苞卫”也在国内上市……跨国农药企业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
来自海关总署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累计进口农药5.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1%和26.2%,平均进口单价每吨8235美元。如我国第一大农作物水稻,也是我国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占农用杀虫剂用量比重达20%左右。国际知名农药企业不断攻城略地扎堆中国高端市场,甚至形成相对垄断,有美国杜邦公司的康宽,瑞士先正达公司的福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艾法迪等。
在华市场的不断扩大,为外企赢得不俗收益。从跨国农药巨头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经营状况可见一斑:先正达公司实现植保产品销售额27.9亿美元,同比上升11.2%,其中亚太市场销售额达到5.09亿美元,上升13%;陶氏化学公司健康和农业科技业务第一季度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16亿美元;杜邦公司实现净利润为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
业绩差距凸显行业软肋
与跨国农药巨头高歌猛进的业绩相比,国内农药企业只剩下招架之功。目前中国农药生产企业多达2000余家,农药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过七八家。笔者粗略统计,具有代表性的沪深十八家上市农药企业,2011年第一季度全部销售收入约75亿人民币,远不及一家跨国农药巨头的销售额。
对于杀虫剂为何短期内能在我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农药市场信息中心张为农表示:“跨国农药企业的产品投放策略是:根据市场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化合物、剂型、配方,致力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关键问题,并关注作物安全、人的安全、环境安全;其次进口杀虫剂不但药效好,在乳化、雾化效果和使用剂量上优于国产常规杀虫剂。”
“国内农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的多为跨国公司专利过期的仿制产品。”新安阳光加纳农资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严玉听说。研发方面国外农药占据技术优势,如瑞士先正达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8亿美元,正是创新产品给先正达带来新的市场和利润。特别在基础研发方面,比如杜邦公司研发出一个康宽要筛选上百万个化合物,而我国每年研究的化合物不过几万个。
“国内悬浮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微囊粒剂等农药新剂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与跨国大型农药公司的差距仍然较大。其中,因配方研究多为宏观、经验式的随机筛选,悬浮剂存在配比粗放、配方粗糙、成功率低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说。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陈福良则表示,国外产品在国内有成熟的营销模式,从各级植保站到农户,外企凭借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稳步扩大市场占有量。反观国内大多数药企,销售往往就是配送过程。一些做得好的企业,即使有心做市场,也是借经销商渠道,并非真正通过培训农民占领市场。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农药行业如何做大做强,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据了解,制约国内农药行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创新成本,二是投入时间长和风险大。据国外一家专业机构统计,2005年,开发一个新农药原药产品需耗资2.56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3亿美元以上。
虽然投入资金与国外巨头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农药企业也开始跟进。上市公司诺普信与利尔化学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占销售收入的4%和5%。诺普信一季度业绩主营收入比增30%,净利润比增83%;利尔化学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主营收入比增58%,净利润比增50%。创新给他们带来了良好回报。
中信建投研究员梁斌表示,国内农药企业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多企业的技术开发更多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创新。
“应该说,目前我国农药企业的原药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与外企差距并不太大,甚至在价格上还有一定优势。今后在强化质量的同时,应当着重强化软实力的提高,加强对跨国农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分析和学习。”张为农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15/16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