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他把二十四节气背得滚瓜烂熟,地种得比别人都好;他会做各种农家美食,会酿酒、榨油、织布,还会看草医、唱戏、讲古(讲故事);他正在写《乡村文化风俗实录》,准备记录下身边的传统技艺
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天黑下来,老何匆匆地吃过晚饭,照例走进房间把灯亮起,坐在桌前一字一字地写起来。这晚他写的是“农耕实用技艺”,是他《乡村文化风俗实录》系列的一部分。
老何叫何玉富,今年59岁,是福建省光泽县止马镇岛石村的一位农民。他面色黧黑,高瘦身材,斑白头发,平时站在那里都好像是在思索什么,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是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
小时候因为兄弟姐妹多,家里贫困,他只读过三年半书就辍学了。那年他才11岁,就跟父亲上地学做农活。他父亲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会种地,会写毛笔字,会打算盘算账,会中草药治病,懂得农村所有的婚丧喜事风俗。他天性好学,从小耳濡目染,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17岁他在生产队当了会计和记工员。19岁去当兵,在部队里他开阔了视野,参加了文化培训班,三年的军队生涯让他的文化和各方面素质提高了很多。回来后村里小学没有老师,村领导找到他,让他去教了三年书。他住在村里最偏僻的大坑自然村,家有4亩田,分成77块,都是巴掌大的田块,但他很用心,懂得结合传统和现代科学来种地,做得一手好农活,所以收成不比人家差。为了补贴家用,他平时忙于种田,闲时做豆腐、做酒、做粉干卖,替人杀猪、榨油,他还会做油漆工、会织布、会看草医、会唱戏、会讲古(讲故事),以及做各种土产生意。因为能干,村里人家办婚丧喜事等大事,请他去主持,或写个什么契约、家信,逢年过节写对联等都找他。可谓农村百工,他样样拿手。
也许是几十年人生的丰富经历,他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备了很多特长。他不同于同年纪的农村人,他有文化会思考会总结,人很健谈,注重交流,所以积累了不少乡村文化技艺方面的知识。如他种田从犁田、播种、育秧、施肥、中耕等都很有讲究,田种得比别人都好。特别是二十四节气背得滚瓜烂熟,他认为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歌很有科学道理,他一一揣摸,根据当地实际,得出自己的见解来安排农活。“清明没有雪,谷雨没有霜”,当地确实是这样的天气,种什么可以早筹划。“立夏种子播,秋收谷打箩”告诉人们抓紧播种,到收成时就产量高。“夏至栽禾,不够鸡磨”,如大田迟了节气移栽,收成就会很少。“寒露前三天没得割,后三天割不完”,说是节气前三天谷子还不够饱满,后三天多了几天太阳晒就成熟饱满了,就要抓紧时间收割。他总结的这些,解释起来都非常有道理。还有种蔬菜、种油菜、种茶等,也都有一套。他讲起古老的舂米、榨油技术,一一讲解其中的要领,让你感到处处有学问。就连农家每天吃的“捞饭”,他也从饭甑底部制作、捞米时间、火候掌握,最后关键用竹筷捅底透气蒸熟等,来讲其中的“诀窍”。还有做腊肉、包文子、打糍粑、擂擂茶、制仙草糕等,他都能做能说。他很会讲古,可以一口气讲几十个民间故事和笑话,如“韩何姓不成亲的由来”“仁厚村名的来历”“岛石村的官帽石”“光泽耕牛为什么不用绳”等。还有山歌对唱,他小时跟叔叔上地做农活时学的,是当地汉族歌谣的一类,他可以唱得比较完整。办婚丧喜事的各种风俗是民间一代代传下来的,有很多讲究,他可以说是比较通。还有草药治蛇伤、治烫伤等,他也有自己的一套。
近些年来,农村发展变化很大,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改变。古老的乡村文化技艺,特别是农耕生产技艺、传统手工艺、小吃制作技艺,还有口耳相传的东西在减少,他感到很可惜。传统的技艺是农村几千年传下的宝贵财富,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乡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当让它消失,应当有人总结,继承下来。于是他开始凭记忆写,分传统农耕实用技艺、手工技艺、民间故事、汉族歌谣、小吃制作、风俗习惯等类别,一类一个本子,作为《乡村文化风俗实录》系列。他列出要写的目录,一天写一点,现在已写出了民间故事,又开始写农耕实用技艺,全部写下来会有上百篇。有的技艺淡忘了,有的不那么清楚,他不断地回忆,或去找一些老人一起回忆,大家帮助充实完善。有的东西如榨油工具、棕衣制作工具,现在很少看到,他还去寻找。一些旧的风车、石磨、石臼、水车等,他也留在家里。他说他文化不高,现在每天坚持看书看报来充实自己。写的东西也许粗糙,但他会坚持写下去。他白天劳动,晚上坚持写,外出做工也不放下。他要在晚年让这些乡村文化的东西复活,要守护和传承这些乡村文化的记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7/16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