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亚玲
6月9日,记者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采访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沧州试验站站长赵松山研究员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去年夏收时节,在献县发生了一起吸浆虫严重为害造成小麦大量减产事件。他回忆说,当时在县农业局门前,聚集了乐寿镇田庄村的一些村民,他们说他们种的麦子一亩只打了20多斤,他们认为是种子出了问题,要求种子公司给予赔付。于是县农业局立即派植保站专家进行调查,经抽取样品化验,结果发现导致麦子减产的根本原因是小麦受吸浆虫为害,与种子没有任何关系。为了减少农民的损失,2010年秋季播种时,县农业部门从种子公司调取种子5万斤免费提供给农民。
6月10日,记者跟随赵松山研究员来到田庄村,见到村委会主任刘建刚,他随手掐了一个将要收获的麦穗在手里捻开,让记者看,他说:“今年的麦子长得非常好,籽粒也十分饱满,估计一亩能打1000来斤。同样的地块,同样的种子,去年一亩只打了20多斤,有的村民对种麦失去了信心,不种麦子改种了春玉米。”村民周加贵就是其中的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种麦子改种玉米呢?他无奈地说,种玉米不赔钱,也不用费事。去年收获的麦子拿到面粉加工厂人家不肯收,他回来只好拿去喂鸟了。
针对今年这茬麦,刘建刚告诉记者,一开春,县植保站的技术员就来到田里跟踪指导,给麦子浇一水,并免费给麦苗打农药。到了4月底5月初,技术员又来现场指导撒毒土,县植保站也发给他们技术明白纸,指导他们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以及吸浆虫蛹期与成虫期两个关键点的防治方法,农业部门免费提供农药,通知他们打两遍,他们都按要求做。如今,看到即将收获的麦子,刘建刚有说不出的喜悦。
据了解,吸浆虫的虫体小,还没有米粒大,农民肉眼看不到,等发现时再防治时机就错过了。献县植保站站长谭文学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没有发生过,所以农民不以为然。2005年在陈庄镇初次发生,2006年到2008年,吸浆虫从陈庄北移到南河头乡和乐寿镇,2009年重点发生在张村乡的万家寨村,2010年,在乐寿镇田庄村发生,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县植保站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开始进行技术服务,在吸浆虫的生成期就采取监测与防治共同进行的办法,分三个步骤,一是做好病虫的监测工作,二是培训农民,提高认识,三是做好区域农情调查和信息反馈,由示范县负责植保的专家将信息上报给体系的试验站,再由试验站发布到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平台里的病情上传通道,体系中从首席到各岗位专家都可及时看到。另外产业技术体系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推动,今年4月13日,献县电视台作了一期关于吸浆虫发生情况的专题。4月16日县政府又责成县农业局召开发生吸浆虫的重点乡镇与重点村现场会,农业局根据实地监测与农情发生程度确定召开会议的时间,防治时间订在4月下旬。现场会召开时把防治时间订在4月19日,虫害发生严重地块的农民也参加了会议。在现场,技术人员教农民如何防治,现场就地淘土让农民看,农民才了解到严重性。另外县农业局制作了防治技术指导牌,把防治的具体时间与防治措施写在上面,发了上万份。在现场会,政府发布命令,做到了技术到位与行政推动的双重效果。其结果,今年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块比常年大为减少,去年各穗带虫率在95%以上,今年1%都不到。去年在虫情发生期间,技术部门也发防治明白纸,但是农民不认为虫情有多严重,因为虫的数量少,有了他们也发现不了。在田庄,技术人员做了工作,农民不以为然,产量减了还以为是种子出了问题。
6月15日,等到田庄村小麦收获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沧州试验站站长赵松山研究员告诉记者,经过测产,刘建刚的小麦亩产达到1068斤。
本组图片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沧州试验站提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06/16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