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科技服务让石磙庙村翻了身


    □□

    本报记者张培奇通讯员刘先莉

    刚过去的今夏麦收,着实让河南省平舆县十字路乡石磙庙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尝到了科技服务的甜头。虽遭遇冬春连旱,但全村小麦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很多农户的小麦亩产超过600公斤。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社长杨卫华算了一笔账:“合作社今年种植小麦6000亩,较往年每亩增收100多公斤,全村增收120多万元。”广大村民认真地说:“我们村干部切实为村里的发展想点子,短短两年村里各项工作‘翻了身’!”

    村里兴办合作社种植模式“翻了身”

    石磙庙村兴办合作社的初衷,是想解决广大农户在种植上遇到的科技难题,挽回不懂科技受到的惨重损失,以推广运用农业科技知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前年一农户,将麦田除草剂打在了玉米地,使4亩玉米大量减产;另一农户因误用除草剂,使6亩小麦绝了收。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决心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党员干部开展科技服务促进农户增收。

    村“两委”先是组织党员干部赴豫北、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农民合作社高效农业种植管理,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然后动员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带着80万元资金带头参社入股,于2009年4月成立了鑫河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民主选举产生出社长、理事,大都由入股的党员干部担任。合作社采取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统一供应化肥种子农药,统一聘请专家培训指导,统一种植管理标准,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施药防治病虫害的“六统一”模式,使合作社成了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全面服务的好舞台。

    “科技财神”进了村村民素质“翻了身”

    村“两委”为增强合作社的整体科技素质,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首先与河南省农业大学联系,聘请专家到村里,定期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种植业管理技术培训。每次培训,村民像赶集一样,挤坐在村委大院,塞不进凳子,院外的路边、地头也坐满了人,他们为能听到省里的专家讲课获得技术知识而兴奋。两年多来,河南省农大郑怀俭教授等专家6次到石磙庙合作社授课,受训农民达5000多人次。

    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培训辅导,开通了科技广播,营造了全村学科技用科技的浓厚氛围。但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常使一些村民弄不明白,他们常到村委会去咨询。合作社顺应广大社员的需求,在村委大院办起了“农科所”,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农业科技书籍、报刊,桌子上放满了很多种子、化肥、农药的样品和性能与使用说明,大院里试验种植了多种农作物。

    干部围着群众转服务意识“翻了身”

    村里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普及了新品种、新技术,种植产量大幅提升。去年,合作社统一使用玉米优良品种和专用肥,又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玉米亩产均在600公斤以上,最高的亩产达714公斤,广大村民得到了学科技用科技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很多村民经常外出务工,家里的责任田在耕种、管理上遇到一些困难。党支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每年在播种季节,给外出农民工留足留够直接从场地进来的种子、从厂家进来的化肥,既保证了化肥种子的质量,又减少了流通环节的经费开支。

    “一村两制”变了样

    干群关系“翻了身”

    杨行义是村里的一名党员、村民组长,又是合作社的技术骨干,今年他种的小麦在合作社产量最高,亩产达678公斤。这下他成了“红人”,很多村民找他讨教科技种植的“秘方”,一些家中有地外出务工的民工给他打电话:“你给我订购好你种的麦种,我回去给你捎好酒!”乡电管所电工马军义,家里种有6亩责任田,今年夏种他来到石磙庙合作社,通过熟人要了6袋玉米优良品种、6袋专用肥和种植管理技术资料。他对人说:“有的村群众忙着上访告干部,石磙庙村是干部忙着为群众提供科技服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化肥 玉米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