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一采石匠卞和在荆山获得一块玉石,先后将其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却因玉工的无能,错把璞玉当成石头,致使卞和因欺君而失去双脚。直到楚文王继位,卞和失去双脚无法献玉,抱玉痛哭三天三夜,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后文王命玉工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更神奇的是这块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这块玉,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玉——和氏璧,“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琢璧成玺”等著名典故都跟它有关。
如今再说起来,大家都一致认为是卞和的坚持,才使和氏璧大放异彩,却鲜少提到那个默默无闻、良工琢玉的玉工。其实,千里马需要有伯乐,璞玉可雕,也是在琢之功。有传说,那个至关重要的玉工很可能就来自扬州,因为长久以来,坊间就有“天下玉,扬州工”的说法。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唐代,贵族豪门用扬州玉器装饰楼阁,即所谓的“雕栏玉户”,民间则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元、明时期,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至清代中叶,扬州已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说来奇怪,扬州本地并不产玉,但古代扬州的便利交通及富庶,却为玉雕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玉石在这里加工后,顿时身价百倍。新疆的白玉、青玉、碧玉,辽宁的岫玉、玛瑙、黄玉,江苏的水晶,湖北的绿苗、松耳石,广东的南方玉及巴西的玉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都是扬州玉雕的原料。扎根于千年古城扬州的文化土壤,其制作工艺也一直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包括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历代玉器先辈艺师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等特点,使得扬州玉器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且品种齐全,花色繁多。
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目前,扬州琢玉艺师全面继承传统的扬州玉雕技艺,锐意创新,在实践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迄今,扬州玉器厂的数十件精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另外,扬州玉工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中的玉环,就是扬州工。这些来自青海的玉环材料,不远万里来到扬州,正是看中了“扬州工”的玉雕技艺,特别是扬州玉工在选料、做细槽、切环等关键性技术方面的技艺,如:扬州玉工可在厚度为3毫米的玉环上凿出1毫米的细槽,切环的精度精确到以千分尺为单位。也正如此,“扬州工”才让奥运玉环名扬世界。
古人云:玉者,德配君子。2006年5月20日,扬州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春源和顾永骏等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徐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5/168049.html